时间:2017-08-06 大 中 小 来源:规划国土建设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报 批 本)
项 目 名 称 :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
编制日期:2017年8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 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 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 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 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 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 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 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 |
|||||||||||||||||||||||||||||||||||||||||||||||||||||||||||||||||||||||||||||||||||||||||||||||||||||||||||||||||||||||||||||||||||||||||||||||||||||||||||||||||||||||||||||||||||||||||||||||||||||||||||||||||||||||||||||||||||||||||||||||||||||||||||||||||||||||||||||||||||||||||||||||||||||||||||||||||||||||||||||||||||||||||||||||
建设单位 |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 |
|||||||||||||||||||||||||||||||||||||||||||||||||||||||||||||||||||||||||||||||||||||||||||||||||||||||||||||||||||||||||||||||||||||||||||||||||||||||||||||||||||||||||||||||||||||||||||||||||||||||||||||||||||||||||||||||||||||||||||||||||||||||||||||||||||||||||||||||||||||||||||||||||||||||||||||||||||||||||||||||||||||||||||||||
法人代表 |
释妙性 |
联系人 |
释妙性 |
|||||||||||||||||||||||||||||||||||||||||||||||||||||||||||||||||||||||||||||||||||||||||||||||||||||||||||||||||||||||||||||||||||||||||||||||||||||||||||||||||||||||||||||||||||||||||||||||||||||||||||||||||||||||||||||||||||||||||||||||||||||||||||||||||||||||||||||||||||||||||||||||||||||||||||||||||||||||||||||||||||||||||||||
联系电话 |
15336536619 |
传真 |
|
邮政编码 |
035515 |
|||||||||||||||||||||||||||||||||||||||||||||||||||||||||||||||||||||||||||||||||||||||||||||||||||||||||||||||||||||||||||||||||||||||||||||||||||||||||||||||||||||||||||||||||||||||||||||||||||||||||||||||||||||||||||||||||||||||||||||||||||||||||||||||||||||||||||||||||||||||||||||||||||||||||||||||||||||||||||||||||||||||||||
建设地点 |
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东庄村 |
|||||||||||||||||||||||||||||||||||||||||||||||||||||||||||||||||||||||||||||||||||||||||||||||||||||||||||||||||||||||||||||||||||||||||||||||||||||||||||||||||||||||||||||||||||||||||||||||||||||||||||||||||||||||||||||||||||||||||||||||||||||||||||||||||||||||||||||||||||||||||||||||||||||||||||||||||||||||||||||||||||||||||||||||
立项审批 部门 |
山西省宗教事务局 |
批准文号 |
晋宗函字[2011]76号 |
|||||||||||||||||||||||||||||||||||||||||||||||||||||||||||||||||||||||||||||||||||||||||||||||||||||||||||||||||||||||||||||||||||||||||||||||||||||||||||||||||||||||||||||||||||||||||||||||||||||||||||||||||||||||||||||||||||||||||||||||||||||||||||||||||||||||||||||||||||||||||||||||||||||||||||||||||||||||||||||||||||||||||||||
建设性质 |
新建(复建) |
行业类别及代码 |
其他未列明建筑业/E5090 |
|||||||||||||||||||||||||||||||||||||||||||||||||||||||||||||||||||||||||||||||||||||||||||||||||||||||||||||||||||||||||||||||||||||||||||||||||||||||||||||||||||||||||||||||||||||||||||||||||||||||||||||||||||||||||||||||||||||||||||||||||||||||||||||||||||||||||||||||||||||||||||||||||||||||||||||||||||||||||||||||||||||||||||||
占地面积 (m2) |
13316.6 |
绿化面积 (m2) |
4130 |
|||||||||||||||||||||||||||||||||||||||||||||||||||||||||||||||||||||||||||||||||||||||||||||||||||||||||||||||||||||||||||||||||||||||||||||||||||||||||||||||||||||||||||||||||||||||||||||||||||||||||||||||||||||||||||||||||||||||||||||||||||||||||||||||||||||||||||||||||||||||||||||||||||||||||||||||||||||||||||||||||||||||||||||
总投资 (万元) |
4200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91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2.17% |
|||||||||||||||||||||||||||||||||||||||||||||||||||||||||||||||||||||||||||||||||||||||||||||||||||||||||||||||||||||||||||||||||||||||||||||||||||||||||||||||||||||||||||||||||||||||||||||||||||||||||||||||||||||||||||||||||||||||||||||||||||||||||||||||||||||||||||||||||||||||||||||||||||||||||||||||||||||||||||||||||||||||||||
评价经费 (万元) |
|
预期投产 日期 |
2018年10月 |
|||||||||||||||||||||||||||||||||||||||||||||||||||||||||||||||||||||||||||||||||||||||||||||||||||||||||||||||||||||||||||||||||||||||||||||||||||||||||||||||||||||||||||||||||||||||||||||||||||||||||||||||||||||||||||||||||||||||||||||||||||||||||||||||||||||||||||||||||||||||||||||||||||||||||||||||||||||||||||||||||||||||||||||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提出的背景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文物古迹收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保护,旅游业蓬勃发展。亲近自然,旅游观光和宗教信仰渐渐地走进人民的视线,成为人们一种新兴的高雅的消费方式。所以将宗教发展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消费方式收到人民竞相追捧,这同时也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40km,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且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1982 年11 月由国家首批公布为“国家重点.景名胜区”;1992 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四百多座寺庙建筑群星罗棋布散落群山之间,号称中国传统建筑的博物馆。 五台山大般若寺是历史上三部《清凉山志》有载的古刹精蓝,唐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著名高僧无著入化,正式取名大般若寺;到明代,成化年间曾在大螺顶参禅三十余载的高僧立禅和尚又在此重建寺宇,弘扬佛法,成为当时香火极盛的道场之一。著名诗僧觉玄有诗道:“有缘尊者信前生,童子开门远方迎。尽说曾游般若寺,不知谁在里头行。”;另有瞿太虚大师、性善法师作诗赞叹,均描述了大般若寺的殊胜景象和道场庄严。
清凉山志卷二关于般若寺记载 五台山大般若寺是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始建于盛唐,重修于明清的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出家披剃多年,且又德行广布的妙性法师入住大般若寺后,发愿予以全面修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已获批“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并已初步修复了一座大殿,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资深古建研究人员进行了论证,作出了修复的分期规划,有望得到彻底修复。妙性法师爱国爱教,一切以戒为师,多年来精研佛法,决心以史为镜,仿效先贤,恢复古刹面貌,传承历史文化精华。
《支那文化史迹》中的大般若寺照片 在大般若寺筹建前,妙性法师在对寺庙遗址进行勘察的基础上走访了周边寺庙及村庄的年老长者,多数受访者对大般若寺的最后遗存记忆犹新;五台山昌善法师、长青法师和藏舟法师等长者还对大般若寺遗址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大般若寺在抗战前夕犹存,庙内仍有佛殿、塑像及僧人,但在文革期间未能幸免,惨遭损坏。 名胜古迹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资源,它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名胜古迹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的多种功能。复建大般若寺首先是保护名胜古迹的需求。 2、项目进展程度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于 2013 年 11 月 15 日取得了五台山宗教文物管理局下发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晋)F070030136(详见附件)。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大雄宝殿已动工,外围木结构已部分搭建,现已停工办理相关手续。 3、评价任务由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4月委托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立即组织持证参评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对本项目建设情况及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物理(质)环境、自然生物(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活质量、周围污染源、存在的敏感因素以及项目的工程内容、场地等进行了全面调查,积极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及相关规定,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完成了《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送审本),现提交建设单位,报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查。 2017年7月7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土建设局组织召开了“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技术审查会,根据报告表技术审查意见和会上专家提出的审查意见,对报告表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提交《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由建设单位提交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土建设局进行审批。 4、工程概况 4.1项目名称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 4.2建设单位 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 4.3建设性质 复建。 4.4建设地点及周边概况 大般若寺位于五台山大白塔以北约1.7公里的东庄沟内,沟谷两侧山峰对峙,寺庙西侧山坡林海苍茫,用地东侧为现状河道,南侧约337m为东庄村,北侧约484m为草地村。大般若寺复建项目为原址复建,寺庙东侧河道以东为现状道路。大般若寺旧址用地为沿西侧自然山体和东侧河道形成的狭长带状谷地,周边山体植被覆盖良好。(项目四邻关系图见附图3)。 4.5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体建筑及配套给水、污水、雨水、供热和供电工程等。大般若寺复建分为寺院区和僧寮院两部分。寺院区仅大雄宝殿已部分建成,其它均未动工,本项目将对已建大雄宝殿外围的木质结构进行拆除重建,其它按照新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工程总占地面积为13316.6m2,总建筑面积为5306.89m2,其中寺庙建筑面积为3906.53m2,居住及配套用房建筑面积为1400.36m2,均为地上建筑。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情况详见表1。 表1 主要工程内容一览表
4.6土地占用及场区平面布置 大般若寺建筑群选址处于山谷之中,依山形就势,以自然山体为背景,因地制宜。拟建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用地西侧均为山坡,东侧有自然河流。 大般若寺复建项目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庄村,寺庙总用地面积1.33 hm2,总建筑面积5306.89m2,分为寺院区和僧寮院两部分。从南向北轴线主要分布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山门两侧分别建有东西萃华门(随墙门)。进入院内,东西两侧设置有钟楼与鼓楼,院内有放生池,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再向北行,拾级而上,轴线布置大雄宝殿;再向北行,经轴线踏步分两侧登高,到达二进院落,轴线布置藏经楼。一进院东西两侧建东西配殿,二进院东西两侧建方丈室及上客堂。僧寮院从南向北轴线主要分布有大门、茶堂、卫生间、东西两侧布置二层建筑,其中西侧一层客堂,东侧一层为斋堂(带厨房),二层均为僧寮房。院落北端坐北向南布置念经堂、东西耳房;东西耳房设掖门,穿过掖门进入二进院,此院东西两侧设置二层建筑,轴线布置二层正房,均作为东西僧寮房。 本项目总平面布置详见附图4。 4.7项目投资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金额为4200万元,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4.8施工计划 本项目建设期为5年,实施工作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检查验收等。 4.9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寺庙建成后,寺院常驻修行人员40人,居士16人,日均接待游客300人次。寺院常驻修行人员及居士常驻天数为365d/a。 4.10原辅材料表 表2 原辅材料表
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3 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6、公用工程 6.1给排水
依托东庄自来水厂,一级管网已规划至本项目东侧大石线路口附近,经水泵提升至寺庙南侧山上的高位水池(池底标高1915米)后,重力输送至寺庙生活及消防给水管网,供给生活、消防用水。生活与消防合用有效容积为500m3的高位水池。用水主要为寺院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用水、洗浴用水、食堂用水、绿化用水、游客生活污水,其中生活用水主要为站内人员饮用水、洗漱用水。 a.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用水:项目建成后,寺院常驻修行人员40人,居士16人。用水定额取40L/人·d,则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用水量为2.24m3/d(817.6m3/a)。其废水按照用水量的80%计算,则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8m3/d(654m3/a); b.洗浴用水:本项目设浴堂,洗浴用水定额取80L/人·d,则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洗浴用水量为4.48m3/d(1635.2m3/a)。其废水按照用水量的80%计算,则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洗浴废水产生量为3.58m3/d(1306.7m3/a); c.食堂用水:食堂用水定额取25L/人·d,则食堂用水量为1.4m3/d(511m3/a)。其废水按照用水量的80%计算,则食堂废水产生量为1.12m3/d(408.8m3/a); d.绿化用水:绿化灌溉用水定额为3L/(m2·次),本项目绿化面积4130m2,年绿化天数取100次,非采暖期按215天计,则绿化用水量为5.76m3/d(1239m3/a); e.游客生活污水:项目运营后高峰期(4月份至11月份共244天)日接待游客每天400人次,低峰期(12月份-3月份共121天)日接待游客每天100人次,全年日平均接待300人次,生活污水产生量按8L/人次,则游客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为2.4m3/d(876m3/a)。 本项目用水量见表4。 表4 项目用水量表
(2)排水: 根据水平衡分析可知,项目排水量为8.9m3/d,总排水量为3248.5m3/a。 本项目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五台山风景区污水管网已规划至东庄村附近。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寺院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污水、游客生活污水、洗浴废水、食堂废水。生活污水、餐饮废水通过寺院污水管网排入化粪池(25m3)预处理后,进入0.5m3/h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在市政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期,部分回用于寺院绿化用水,不能回用部分利用抽粪车送入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处理;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后,本项目生活污水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 五台山风景区污水处理厂—杨柏峪污水处理厂位于五台山风景区台怀镇杨柏峪村内,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为氧化沟处理工艺,投运时间为2008年10月,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m3/d,目前平均处理水量为2400m3/d,剩余处理能力为2600m3/d。本项目每日最大污水产生量为8.9m3/d,远远小于污水处理厂剩余处理能力,且污水管网已规划至本项目东侧大石线路口附近,通过DN300双壁PVC波纹管与一级管网接通,因此,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能够满足项目建设运行排水需求。 本项目水平衡见图1。
注:()内为采暖期用水量 图1 项目水平衡图(m3/d) 雨水排放:建筑物屋面及寺庙区通过铺设的雨水管网排入临近的清水河。 6.2供电 项目电源为五台山35kV变电站,由附近变压器引10kV直埋电缆,在大般若寺设置10/0.4kV变配电室或箱变。 6.3供热 由于五台山景区正在推进建筑采暖的“煤改电”工作,规划寺庙建筑采暖方式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对需采暖房间单独设置采暖系统,实现对各房间采暖温度的单独控制。本项目个建筑单体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有采暖需求的建筑主要有寺院区的方丈室、上客堂及僧寮院的念经堂、东耳房、西耳房、居士楼、茶堂、WC等。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山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12》等相关规范与标准,本项目总采暖面积1817.84m2,供热指标34W/m2,项目供热总负荷约为61.8kW。 6.4供气 本项目用气设备主要为厨房设备,项目气源为定襄—五台天然气长输管线石咀分输站,目前本项目已纳入五台山风景区天然气规划建设范围,并预留了接口。天然气主要用于日常炊用,总消耗量为1635.2Nm3/a。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见表5。 表5 天然气主要成分
本项目给排水、供电、供气配套设施已规划至东庄村,距本项目约350m,给排水管网建设单位自行铺设管网与一级管网相接,能够满足本寺庙运营需求;采暖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采暖,能够满足本项目供热需求;给排水管网已规划指本项目东侧大石公路东侧,本项目可直接接入使用。 |
||||||||||||||||||||||||||||||||||||||||||||||||||||||||||||||||||||||||||||||||||||||||||||||||||||||||||||||||||||||||||||||||||||||||||||||||||||||||||||||||||||||||||||||||||||||||||||||||||||||||||||||||||||||||||||||||||||||||||||||||||||||||||||||||||||||||||||||||||||||||||||||||||||||||||||||||||||||||||||||||||||||||||||||||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大般若寺由于历史原因遭破坏,寺庙已消失。本项目属于复建项目,所占土地为大般若寺原址。 本项目大雄宝殿已部分建设完成,现已停工,其余工程未动工建设。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为平整后的场地地表砂石裸露,周围没有截排水设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场地堆放砂石没有进行遮挡,可能造成风蚀扬尘;施工营地现场已清理平整,不存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遗留问题。 环评提出整改要求:
|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东经112°57′41″-113°50′56″,北纬38°28′-39°4′45″。县界北起峨岭,与繁峙、代县为邻;;南至牛道岭,与盂县为界;东临长城岭,与河北省的坪山、阜平两县毗邻;西至济胜桥,与定襄、原平接壤。全县南北长50km,东西宽70km,总面积286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77%,丘陵面积占10%,盆地面积占13%,是忻州地区面积最大的县。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km、繁峙县砂河镇48km、忻州市150km、山西省会太原240km。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 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本项目位于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东庄村北337m处,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五台山地区地质构造是我国前寒武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地区。五台山地区地层由老至新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五台山地区主要为高中山地形,境内山峦绵延,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多在1000至1500m以上。 东庄村沟谷的地质地貌与景区其他沟相比,具有沟深、沟宽、支沟较多、用地稍整、台地较多的特点。沟宽除预留的防洪河道和贯通的主要道路后,沟的宽度为450m左右,用地与其他山沟相比较开阔。该沟沟口与沟尾的高差为260m,平均坡度6.8%。在规划范围内平坡和缓坡作为主要的建设用地,寺庙至沟口较为平缓,坡度为6.5%,用地以平坡和缓坡为主,沟中部段坡度为8%,用地以缓坡为主,两侧局部为中坡,沟尾段坡度为8%-10%,用地以中坡为主,局部为陡坡。沟谷两侧靠近山体处均为陡坡,不能作为建设用地。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所在位置地势平坦。 3、地层、地质构造 县内山脉受五台山山脉走向影响,按其成因和形态特点,可分三大类:即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黄土台地和河谷沟川。断块高中山地以五个台顶山地为主,绵延清水河流域,为石山区,相对高程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以上,峰峦重叠,苍山如海,盛产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间黄土岔地,是积陷盆地的地貌类型,包括东冶、沟南、茹村、豆村地区,海拔均为七百至一千二百米。这些地区四周环山,盆地边缘为黄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产粮油;河谷沟川为水蚀冲刷的地貌类型,河谷两岸,形成多级阶 地,梯田层层,是黄土丘陵区,亦为较好的农业区。 全县总面积二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七,盆地区占百分之十三、丘陵区占百分之十。清光绪《五台新志》载:“境内有山七十一座”。一九八零年经过地名普查,全县有较大山峰一百四十六座。 4、水系及水文地质 4.1 地表水 县内山脉受五台山山脉走向影响,按其成因和形态特点,可分三大类:即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黄土台地和河谷沟川。断块高中山地以五个台顶山地为主,绵延清水河流域,为石山区,相对高程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以上,峰峦重叠,苍山如海,盛产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间黄土岔地,是积陷盆地的地貌类型,包括东冶、沟南、茹村、豆村地区,海拔均为七百至一千二百米。这些地区四周环山,盆地边缘为黄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产粮油;河谷沟川为水蚀冲刷的地貌类型,河谷两岸,形成多级阶 地,梯田层层,是黄土丘陵区,亦为较好的农业区。 全县总面积二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七,盆地区占百分之十三、丘陵区占百分之十。清光绪《五台新志》载:“境内有山七十一座”。一九八零年经过地名普查,全县有较大山峰一百四十六座。 4、水系及水文地质 4.1 地表水 五台县共有5条较大河流贯流全县,山涧沟岔的244处小泉小溪大都汇入5条河中。滹沱河为县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繁峙县,由县境西南瑶池入境,在神西边家庄出境,最终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境内流域全长15km。境内所有地表水,最终都汇入该河,流速每秒1m,汛期流速4-6m/s,年总流量86400万m3。沿河设有高灌设施,建有水电站2座。清水河为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五台山的紫霞谷及东台沟,于坪上村汇入滹沱河。沿路有23条支流及汇水沟谷与其汇集,流速每秒1.2m,汛期平均流速2.5m/s,年径流量25500万m3。河上曾建有河口水电站,可供照明,机灌和粮食加工。滤泗河亦名护城河,发源于杨岭南的岭底村,于黄椿坪汇入清水河,全长30km,流速每秒0.3m,总径流量2100万m3。泗阳河,发源于小柏村,至河口村与清水河汇合,全长20km,沿河有7条小溪和节令河与其汇合,流速每秒0.4m,汛期1.1m/s,年总流量5627万m3,部分地段为枯水河川。小银河,发源于殿头村,至槐荫村南与滹沱河汇合,全长30km,流速每秒0.3m,年总流量1774m3。 全县共有小泉小水244处,总流量为2.76m3/s,全年总径流量为0.8703亿m3。神西乡水泉湾泉水总径流量为0.82亿m3。 五台地下水总储量为1.49亿m3,水质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 本县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81亿m3,按全县人口平均每人为0.8703亿m3。神西乡水泉湾泉水总径流量为0.82亿m3。 五台地下水总储量为1.49亿m3,水质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 本县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来水量为3.81亿m3,按全县人口平均每人为1270m3;按耕地计算,每亩平均约700m3。 本项目东侧紧邻清水河源头河段,本项目与清水河位置关系图见附图5。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僧人及居士的生活污水、餐饮废水,废水排放量为3248.5m3/a,废水中主要含COD、BOD5、SS、动植物油、NH3-N等污染物。 本项目拟建设油水分离器、化粪池、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对项目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食堂餐厅设油水分离器,食堂废水经隔油后与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污水一同排入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0.5m3/h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化粪池、污水收集管网沟槽均采用混凝土防渗结构和环氧树脂防渗漆涂刷。因此,不会对清水河造成影响。 4.2地下水 五台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源主要为清水河河谷第四系孔隙水水源,第四系孔隙水含水介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颗粒较粗,分选性差,是典型的山区河流堆积物。生活污水经寺院化粪池预处理,进入0.5m3/h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化粪池、污水收集管网沟槽采用混凝土防渗结构和环氧树脂防渗漆涂刷。因此,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4.3水源地 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给水工程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5-2025年)确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2025 年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可利用的水源地分别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妙德庵、竹林寺、光明寺、南梁沟、大插箭沟共5 处水源地,总的可开采水资源量为7650m3/d,水源地的取水方式有管井和截潜流2 种方式,各水源地的取水形式及取水量见表3-1。 表3-1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2025 年水源地取水方式及取水量表
对各水源地做两级防护: 一级保护区:以水源井、截潜流为中心,周围50m范围为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以水源井、截潜流为中心,周围1000m范围为二级保护区。 水源地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设置围墙、铁丝网或铁栅栏,并在四周设红色醒目标志牌,注上"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字样、严禁活动项目、边界范围及特殊标志或地下点、水源保护区设立单位、设立时间,并进行监督管理。在该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沿二级保护区边界每0.5 公里设黄色警告牌或桩标(水泥桩、木桩均可),固定于地下,人流密度大的居民区、厂区、路口等地方加设,牌上注明“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字样,在该区域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禁止设置景区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对农村人畜粪便加强管理。沿二级保护区边界每0.5km 设立明显标志或告示牌,做好宣传等活动。 ①妙德庵水源地。位于清水河上游的三条溪流交汇处,妙德庵西南。发源于北台顶山沟,流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拟开采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太古界变质岩类裂隙水。 ②竹林寺水源地。位于竹林寺以北,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和太古界变质岩风化带裂隙水。 ③光明寺水源地。位于柏枝岩、东台顶村以南,光明寺以西,开采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④南梁沟水源地。位于赵梁川村附近,开采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元古界变质岩类裂隙水。 ⑤大插箭沟水源地。位于大插箭村以西,马地沟村以东山间盆地松散堆积物发育地段,开采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本项目所在地供水由东庄水厂供给,东庄水厂水源地为妙德庵水源地,本项目位于妙德庵水源地下游3.5km处,在妙德庵靠近上游且附近无污染源的地方建设妙德庵截潜流,输水管线总长4.4km,其中,阳坡道至东庄水厂的输水管线为钢管,长2.5km,管径为DN100输送至东庄水厂,东庄水厂水厂进水经消毒后靠重力供给瓦垚村、营坊村、圆照寺等处用水;光明寺水源地位于本项目上游东北方向1.3km处,建有2眼水源井,井深约20m,井径3m,通过采用DN100钢管将水供给下游用户。因此,根据《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F338-2007)中的要求,本项目不在妙德庵水源地和光明寺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本项目建设符合《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F338-2007)中的要求。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周围水源井主要有税苑山庄水井、和东庄水厂供水水井。 ①税苑山庄水井:井深约20m,井径3m,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和太古界变质岩风化带裂隙水;税苑山庄水井原用于税苑宾馆供水,因税苑宾馆经营不善关闭,在东庄水厂建设期间,临时作为东庄村的供水水井,直到东庄水厂投产运行,现税苑山庄水井已停用; ②东庄水厂供水水井:东庄水厂水源除妙德庵水源地外,东庄水厂西侧现有两口供水水井,设水源井房各1座,井房结构形式为圆形砖混结构,直径φ4000,室内外高差0.2m,层高3.0m,井房周围设置20m×20m的隔离措施进行保护;东庄水厂供水水源井,井深20m,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和太古界变质岩风化带裂隙水,本项目距东庄水厂水源井约1080m,不在水源井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本项目建设符合《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F338-2007)中的要求。 本项目与各水源地相对位置见附图6。 5、气候和气象 五台县属明显的大陆性气候,从海拔624 m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m的北台顶梯级过渡的地形特点,形成了梯次明显的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变化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气流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受大陆低压影响,多偏南气流,气候温和;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期,气候变化无常,降水少,风沙大,蒸发快,十年九春 旱;秋季低压迅速为高压代替,寒温适中,但为时极短。综观全县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干旱而多风,夏季温和而湿润,秋季凉爽而多雨。海拔升高 100m,温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气温在-5-10℃之间,海拔升高100m,降水增多40-50mm,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mm,无霜期为90-170天,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400-2700小时。冰冻期随地形和纬度变化有差异,南部温和区11月中旬封冻,次年3月中旬地表层解冻,4月中旬土壤解冻,冰冻期为150天左右;北部高寒区11月上旬封冻,次年4月上旬耕层解冻,5月中旬土壤解冻,冰冻期190 天,历史上十年九旱,风、雹、洪、霜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6、自然生态环境 (1)土地 县耕地52万亩,占总面积的20%,平地不足10万亩。天然草坡119万亩,占27.7%;宜林面积117万亩,占27.3%;裸露石山81.4万亩,占19%;山间沟壑26.5万亩,占6.2%;内陆水域11.6万亩,占2.7%;村庄、道路、渠道16.5万亩,占3.8%。全县可供农林牧利用的土地305万亩,占总面积的70%。 (2)植被 五台县森林面积127万亩,覆盖率28%。 主要树种有柏树、柳树、榆树、槐树、椿树、松树、杨树、云杉等。经济林以木本粮油为主,有核桃、花椒、柿子、梨、苹果、杏、枣、槟果、葡萄、黑枣、文冠果等十余种。梨果为大宗,主要分布在阳白地区,花椒也久负盛名。 (3)动物 五台县境内动物种类多,鸟类142种、兽类41种。 7、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规划范围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由台怀片区、佛光寺片区、界线外12处独立景点等组成,面积总计607.43平方公里;其中台怀片区面积592.88平方公里,佛光寺片区面积14.44平方公里,界线外12处独立景点面积共计0.11平方公里。 核心景区由台怀核心景区和佛光寺核心景区组成,面积184.15平方公里。其中台怀核心景区面积179.46平方公里,佛光寺核心景区面积4.69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35年,规划近期2016年~2020年。 (3)资源分级保护 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特级保护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等四个层次,实施分级控制保护,并对生态保护区(特级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控制。 ①生态保护区(特级保护区—禁止游人进入范围) 生态保护区(特级保护区)总面积为61.17平方公里,是风景区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除了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外,应禁止游人进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车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② 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一级保护区总面积为176.28平方公里。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应重点保护五台山人文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完美共生的整体性关系;佛光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罗睺寺、殊像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等10处重要遗产寺庙(特级景点),应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进行保护。 一级保护区只宜开展观光游览、生态旅游活动,严格控制游客容量;严禁建设与风景保护和游赏观光无关的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逐步迁出;严格控制外来机动车辆进入保护区,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机动交通管制措施;区内文化资源严格按照文物古迹专项保护执行;区内地质珍迹资源严格按照地质遗迹专项保护执行;科学评定5个台顶现状建设的环境影响和视觉影响,对不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和视觉影响评价的现状建设应逐步拆除,恢复原貌,5个台顶原则上不再新增建筑物或构筑物;严格禁止区内宗教寺庙内外的私搭乱建、历史寺庙的违规乱建、居民社区的违法违章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五台山管理条例》,区内居民点调控、土地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均应符合五台山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即山、林、寺、田、佛、僧、众完美共生的整体性关系。 ③ 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二级保护区总面积为361.64平方公里。严格禁止开山采石、破坏地质遗迹和地形地貌的活动。区内现状分布的15家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全部关闭。原矿山范围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区域,通过科学可行的工程治理措施、生态治理措施等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区内五台山特有物种和珍稀物种的普查调研,编制植被保护培育专项规划;加强区内山林植被、溪流水体的景观保护,清水河、南梁沟等重要河流、溪涧、泉瀑等严格控制污染,控制人工改造,清水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II类水质标准;加强区内道路景观控制和道路交通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机动交通管制措施;加强区内人工设施建设控制,除必要的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类型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区内新增人文景点建设控制,有序增加并进行规模与景观控制,严格履行法定审批程序;控制并减少区内居民点,并对现有违法违章建设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和拆除计划。 ④ 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三级保护区总面积为8.34平方公里。游览服务设施、基础工程设施、居民点等各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风景区和城乡规划建设的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建设范围、规模和建筑风貌,并与周边自然和文化景观风貌相协调。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距东侧碧山寺约1000m,距南侧龙泉寺约4600m;本项目为原址复建,项目建设内容及风格为复原大般若寺历史风貌,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整个景区古建筑风格设计建设,项目建设是对世界遗产历史风貌完整性的补充,项目建设体现了遗产价值,促进世界遗产的持续发展,符合五台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项目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相对位置见附图7。 名胜古迹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资源,它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名胜古迹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的多种功能。因此,复建大般若寺是保护名胜古迹、丰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的需求。 大般若寺复建工程是盛世之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带动五台山旅游事业发展、丰富中华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的善举,大般若寺复建完成后将可以大大提升五台山佛教辐射力和影响力。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风景区政府与人民的要求,又是景区发展自身的需要。 8、文物古迹 五台县名胜古迹众多,享誉海内外,其中以五台山最具盛名。五台山雄峙县境东北,环周五百余里,为祖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北魏时,便在五台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后经隋、唐、元、明、清各代续修扩建,遂使五台山成为寺庙林立,佛塔高耸的寺庙集群区。 现保存完好的北魏以来各个朝代兴建寺庙47座,其建筑、佛像及其附属物中国少有,世界罕见。其中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筑中,保存着丰富的石雕、玉雕、木雕、泥塑、铜铸、铁铸、壁画、书法、碑刻等珍贵艺术品。全县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革命遗址,如清代徐继畲故居、当代徐向前元帅故居、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塔院寺毛泽东路居旧址等。五台县历史悠久,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周围有众多名胜古迹,距东侧碧山寺约1000m,距南侧龙泉寺约4600m。具体见五台山寺庙分布图附图8。 9、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景观遗产地 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于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 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60727 hm2。核心区由台怀核心区和佛光寺核心区2部分组成,总面积18415 hm2。台怀核心区指由台怀镇寺庙群及五个台顶构成的区域,西南以山脊西南侧2000~2100m海拔高度为界;北部以山脊线北侧2400~2600m海拔高度为界,并结合部分公路线设定范围;东北部以石大公路西边缘为界;东南部以黛螺顶所在主山脉山脊线为界。佛光寺核心区指由佛光寺及其北部地质剖面构成的区域,其西部、北部以山脊线两侧1400~1500m海拔高度为界;东部、南部以山脊两侧1300~1500m海拔高度为界。 缓冲区范围由2部分构成:台怀核心区的缓冲区和佛光寺核心区的缓冲区。台怀核心区的缓冲区即为上述核心区以外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面积为41337 hm2。风景名胜区界线以乡镇界和村界为准,以便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宽滩乡的大东沟村、东山乡的射香村(部分)、正沟村(部分),伯强乡的化塔村、沟南村和狮子坪村等村庄北界为风景名胜区的北界;庄旺乡的老汉坪村、古花岩村,金岗库乡的南梁村,石咀乡的铜西沟村、蒿地堂村、后坪村、前坪村、射虎川村等村庄东界为风景名胜区东界;石咀乡的新路口村、西沟村,金岗库乡的安家沟村、麻地沟村、小插箭村,台怀镇的石佛村,刘定寺乡的窑坡村、小草坪村、大坪村等村庄南界为风景名胜区南界;刘定寺乡的阎家岭村、堾坪村,柳院乡的东瓦厂、香峪村,茶铺乡的大明烟村、化桥村、庄子村、兴胜村,宽滩乡的龙宿沟村、马家峪村、二茄兰村、麻黄沟村、大东沟村等村庄西界为风景名胜区西界。 佛光寺核心区的缓冲区指佛光寺核心区以外150~1500m的范围,以道路和自然地形的等高线、山脊为界,面积975 hm2。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台怀核心区东北部边界石大公路西边缘约100m,见图7。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晋东北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8°40'—39°10',东径113°00'—113°50'之间。该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是一处集佛教圣地、避暑胜地、革命圣地和地质景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其地质的古老性、复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为古今中外地质学者所推崇,特别是前寒武纪更突出。地质年龄在25亿年以上,是中国地质表中早前寒纪代表地层单位“五台群”、“滹沱群”、“石咀亚群”、“豆村亚群”、“东冶亚群”等的命名地,也是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五台运动”、“铁堡运动”等的命名地,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第四纪冰川冰缘地貌,更因其地层齐全,岩性丰富典型,露头连续,界限清楚,而成为研究地球早期板块构造理念的重要窗口,在地质界被称为“活标本”,誉为“地球早期历史的博物馆”,也是进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根据《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和碧山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圆照寺、罗睺寺、龙泉寺、南山寺、金阁寺和殊像寺。 10.1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0.1.1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根据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组合、地形地貌、水系、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分布等要素,可将其划分为两大园区七个景区,即五台园区的北台景区、东台景区、台怀景区、中西台景区、南台景区、金岗库景区等6个景区;灵境园区的灵境景区。 (一)五台园区 (1)北台景区 范围:以北台顶为中心,南至北门进山口,西、北至半截桥东界,东至太平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 特色:以高山草甸和第四纪冰川遗迹—龙翻石为主要景观特色,以欣赏高山草甸景观、台顶自然风光和台顶朝拜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北台夷平面冰缘地貌、五台群绿岩露头、巨石阵等。 (2)东台景区 范围:以东台顶为中心,南抵文殊洞,北至东台沟村南,西至东庄村西界,东至清凉社村北界,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 特色:以亚高山草甸和东台日出为主要景观特色,以欣赏亚高山森林草甸景观、台顶自然风光和台顶朝拜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五台群绿岩剖面、鸿门岩等。 (3)台怀景区 范围:以台怀寺庙群为中心,南至佛母洞,北至北门进山口,西抵龙泉寺,东至金岗库西界,规划面积63平方公里。 特色: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精美绝伦的古建艺术、自然造化的仰天大佛及随山就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寺庙群景观和蜿蜒溪流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祭祀朝拜、观光游览及欣赏苍翠山峦、倾听泉音松涛、探访历史古迹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主要有绿岩带剖面、仰天大佛、般若泉、滹沱群剖面2条、褶皱、叠层石等。 (4)中西台景区 范围:以中台、西台顶为中心,北至马家峪村南界,东抵瑞应寺、龙泉寺,西至茶铺村东界,南达清凉寺,面积55平方公里。 特色:以亚高山草甸和西台夜月、龙翻石地质珍迹和龙泉寺、金阁寺为主要景观特色。以欣赏亚高山草甸景观、台顶自然风光和台顶朝拜及欣赏建于民国雕饰精致的汉白玉牌坊、汉白玉石雕的普济和尚木塔和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佛像翡翠琉璃塔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主要有:九龙缸泉、冰斗、清凉石、四集庄砾岩等。 (5)南台景区 范围:以南台顶为中心,北与中西台和台怀相邻,南至刘定寺,东抵贺家庄西界、西至西柳院村东界,面积71平方公里。 特色:以亚高山缀花草甸为主要景观特色。以欣赏亚高山森林缀花草甸景观、台顶自然风光和台顶朝拜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以五台群、滹沱群剖面为主。 (6)金岗库景区 范围:以南梁沟以及服务区为中心,北临东台,南抵石咀乡,西抵贺家庄东界,呈带状分布,面积100平方公里。 特色:以公园地质博物馆、山峰密林、溪流花径为主要景观特色。以休闲、度假、游憩、娱乐为主要活动内容。地质遗迹主要有:五台群剖面、豆村亚群剖面、石佛片麻岩、石佛花岗岩、神武泉等。 (二)灵境园区 (1)灵境景区 范围:以刘定殊宫寺庙群为中心,南至三教神,北至白龙池,西抵红石头掌,东至班老尧、帽盔寨,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 特色: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蜿蜒溪流为主要景观特色,以祭祀朝拜、观光游览、探访历史古迹为主要游览内容。地质遗迹主要有五台群剖面、寒武系三叶虫、天门洞、变基性火山岩、崩塌巨石、高于庄组叠层石等。 10.1.2功能分区 地质公园主要设立4个门区,分别是: 南门门区:设置在五台山地质公园五台园区南大门,已建成; 西门门区:设置在五台山地质公园五台园区西大门,已建成; 北门门区:设置在五台山地质公园五台园区北大门,已建成; 灵境门区:设置在五台山地质公园灵境园区殊宫寺附近,将于近期建成。 (2)游客服务区 游客服务区是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医疗卫生等服务的集中区域。游客服务区根据景区现有的交通状况、景区规划、现有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以及场地情况进行规划设置。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设置游客服务区4个,分别是: 1)金岗库至石咀五台山旅游服务基地 2)杨柏峪管理服务中心 3) 九龙岗旅游服务中心 4)灵境旅游服务中心 (3)科普教育区 科普教育区主要包括地质博物馆、影视厅、地质科普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培训基地、专项科普旅游线路等。 五台山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区主要位于金岗库附近旅游服务基地,这里分布有地质公园博物馆、影视厅、地质广场、游客中心等科普教育设施。 (4)地质遗迹保护区 根据公园地质遗迹分布情况,共划分一级保护区 2 处,二级保护区8 处,共10处,总面积约62.43 km2。 1)一级保护区 ① 东台绿岩带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 ② 金岗库豆村亚群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 2)二级保护区 ① 北台顶地质遗迹保护区; ② 东台顶地质遗迹保护区; ③ 中西台顶地质遗迹保护区; ④ 南台顶地质遗迹保护区; ⑤ 南梁沟地质遗迹保护区; ⑥ 灵境滹沱群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 ⑦ 台怀滹沱群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 ⑧ 台怀五台群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 (5)人文景观区 1)台怀人文景观区 台怀是五台山地质公园中人文景观价值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公园的精华游览区。台怀现有寺庙47座,其中有7座黄庙,40座青庙,其中尼姑庙5座,十方庙1座,这些寺庙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外罕见的古建筑群。 2)灵境人文景观区 以灵境园区的刘定寺为核心。 (6)公园管理区 公园管理区主要位于台怀镇杨柏峪,这里是五台山风景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7)原有居民点保留区 根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及地质公园发展需要,规划搬迁台怀镇14个行政村(庙沟、楼上、护银沟、落宝沟、宽滩、大南庄、日照寺、竹林寺、光明寺、东庄、杨林、台怀、新坊、阳坡道),共1370户,4365人。需要搬迁的4365人规划安置到金岗库至石咀旅游服务基地,移民小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7公顷以内,其它居民点均予以保留。公园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严禁有破坏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10.2地质遗迹保护 10.2.1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公园主要地质遗景观保护级别见表6-1。 表6-1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保护表
10.2.2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一)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 根据《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分级,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三个级别,三个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规定分别为: (1) 一级保护(区)的规定:区内可以安置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景点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车辆不得进入; (2) 二级保护(区)的规定: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公园游赏无关的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 (3) 三级保护(区)的规定: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环境相协调。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台怀五台群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属于二级保护区,且位于台怀人文景区,距东侧碧山寺约1000m,距南侧龙泉寺约4600m;台怀是五台山地质公园中人文景观价值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公园的精华游览区。台怀现有寺庙47座,其中有7座黄庙,40座青庙,其中尼姑庙5座,十方庙1座,本项目为大般若寺复建项目,可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外罕见的古建筑群,符合《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与其位置关系见图8。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的台怀镇。于1992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9′~113°41′,北纬38°53′~39°05′。北起北台叶斗峰,西至西台挂月峰与繁峙县为邻,南到南台锦绣峰、前石峰的拐沟和灵境、刘定寺、金岗库三乡相交,东临河北省阜平县。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6km,总面积19137.7 hm2。 《山西省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基本相符: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191.33平方公里的规划界限与台怀镇镇区界线基本一致,全部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界限内。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分为六个区,两个亚区,分别为Ⅰ三台亚高山森林草原区(含三台亚高山草甸区和三台森林草原区两个亚区)、Ⅱ台怀白塔庙群区、Ⅲ九龙岗田园风光区、Ⅳ怀南生活服务区、Ⅴ南台天然花卉区、Ⅵ清水河上游森林景区。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II台怀白塔庙群区内,距离较近的一级景点为碧山寺,位于本项目东侧1.0km,本项目的复建与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点的建筑风格一致,能进一步提升公园人文景观价值,与其位置关系见图9。 13、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类规定,本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应划分为1类区,执行1级标准。 地表水:距本项目最近的河流为项目所在地东侧约3m处的清水河,根据《山西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4),清水河(源头——门限石河段),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地下水的分类要求:“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业用水”,本区域地下水应执行Ⅲ类标准。 本项目相邻区域为1类标准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要求。
|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环境空气现状 根据现场勘查,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区范围内,为了了解评价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本次评价利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污水处理厂例行监测点2015年4月1日~30日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采用连续监测方式,监测对象为空气中的PM10、SO2、NO2。监测结果统计见表6。 表6 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五台山风景区例行监测点位——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污水处理厂监测点PM10、SO2、NO2浓度均未出现超标,说明该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地表水质量现状 本项目最近的地表水体为清水河,通过现场调查,该河段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 本项目污水全部采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污水处理厂,不会对清水河水环境造成影响。 3.地下水质量状况 经向厂址附近村民调查,未发现水质异常,地下水水质较好。 4、生态环境现状 受地域、人文活动、气候条件等的影响,生态系统总体多样性水平不高,根据现场踏勘,项目所在区域主要以农业生态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自然植被以田间地头的野草为主,相间有少量灌木丛。 评价区无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动物数量很少。据调查,本区无国家保护动物分布。野生动植物均为常见种类,未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 |
||||||||||||||||||||||||||||||||||||||||||||||||||||||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根据本工程所在地社会环境状况,其主要保护对象见表7,环境保护目标图见附图3。 表7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
|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
本项目采用以下标准: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 表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一级标准
(2)地表水: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属清水河源头至门限石河段,水质目标为II类水质标准。 表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单位:mg/L
表10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表11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LAeq:dB(A)
|
|||||||||||||||||||||||||||||||||||||||||||||||||||||||||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噪声 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取值见表 12。 表12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运营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1 类区标准限值,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 。
施工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香灰、烛油等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修改单。生活垃圾按照环卫部门相关规定处置。 施工装修阶段产生的废油漆桶等执行《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中相应要求。
食堂餐炊油烟参考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相应标准要求,本寺院设2个灶头,属于小型规模,具体排放标准值见表13。 表1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4、废水 项目废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因此,废水排放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要求,具体见下表14。 表14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
|
|||||||||||||||||||||||||||||||||||||||||||||||||||||||||
总量控制指标 |
本项目为寺庙建设项目,非工业类项目,根据山西省环保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的通知(晋环发[2015]25 号)中第三条要求,本项目不属于环境统计重点工业源调查行业范围。”故本项目不需要申请总量。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为寺院复建工程,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工艺流程如下:
图2 施工期工艺流程图 (2)运营期产物环节如下图所示:
图3 运营期工艺流程图
|
主要污染工序: 本次评价分施工期与运营期分别进行分析。 施工中场地开挖及平整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建设施工过程会产生建筑垃圾。同时,本工程施工期间还会产生由于运输车辆造成的二次扬尘;运输车辆、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施工点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机械设备冲洗产生的生活污水等。但施工期影响时间相对较短,且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会慢慢消失。 工程建成运行后产生的污染主要为修行人员和居士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食堂油烟废气、汽车噪声和尾气等对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环节 本工程施工营地设在寺院北侧,主要分为办公区、工具房、值班室和库房,设置有1栋一层彩钢板式活动板房。场地内设置移动式厕所。 (1)大气污染物分析 施工期寺庙建设阶段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地基及地埋水电管线开挖施工扬尘、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装修材料废气及施工临时食堂排放的油烟废气。 ①施工扬尘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扬尘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材(如黄沙、水泥等)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由于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力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在土方开挖回填、建材的装卸、搅拌的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再悬浮而造成,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 根据“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排污费核定征收工作的通知(晋环发[2010]136号)”相关规定,建筑工地扬尘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一般性粉尘,包括: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工程渣土等物料。扬尘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 建筑工程:W=WB+WK WB=A×B×T WK=A×(P11+P12+P13+P14+P15+P2)×T 其中:W:建筑工地扬尘排放量,t; WB:基本排放量,t; WK:可控排放量,t; A:建筑面积,万m2; B:基本排放量排放系数,t/万m2·月; P11、P12、P13、P14、P15:各项控制扬尘措施所对应的一次扬尘可控制排放量排污系数,t/万m2·月; P2:控制运输车辆扬尘所对应二次扬尘可控排放量系数,t/万m2·月; T:施工期,月。计算年基本排放量时,最大值为建筑工程12个月,市政工程为8个月。 根据项目建筑材料使用、渣土运输量和采用的环保措施情况采用上述公式,经计算,项目建筑工地扬尘排放量为: W=(0.95万m2×5.04t/万m2·月×12月)+0.95万m2×(0+0+0+0+0+1.55t/万m2·月)×12月=75.13t; 本项目不涉及拆迁。 项目扬尘总排放量为75.13t/a。 ②机动车尾气 项目施工期机动车辆(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等)以汽油、柴油为燃料,尾气中含有CO、HC、NOx等有害污染物,各种污染物产生系数分别为CO约3.8g/h·车、HC约1.6g/h·车、NOx约0.25g/h·车。 ③装修材料废气 装修工程油漆废气主要来自于楼体外墙装饰、房屋装饰、塑建佛像阶段,油漆、各种胶合板和贴合剂产生的甲醛、喷漆有机挥发气(含苯、甲苯、二甲苯),该废气的排放属无组织排放。 装修阶段向周围环境空气排放的甲醛甲苯和二甲苯排放时间和部位不能十分明确,尤其是各住宅装修阶段随机性大,时间跨度很长,因此,在装修期间,应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装修完成后,也应每天进行通风换气二至三个月后才能营业。 ④施工营地油烟废气 施工营地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临时食堂排放的油烟废气。 ⑤配套管网 配套管网施工建设过程中主要为大气污染物。本项目配套管网全部采用顶管施工方式,相对大开挖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影响最大的是顶管施工工作坑开挖扬尘、弃土方运输扬尘及施工机械尾气。施工期现有场地清理及工作坑土方开挖、弃土方运输等工序产生量较大,运输扬尘主要为路面尘土被汽车排气吹起和车轮高速旋转所引起的扬尘,受车速、路况、地面湿润度的影响;施工机械尾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为NO2、CO废气。 (2)水污染物分析 ①施工废水 施工过程中施工工地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清洗水,砂石料冲洗废水,管线试压产生的废水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产生量小。配套管网建设过程中,本项目管网施工全部采用顶管施工,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施工和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两种方式,顶管施工的中废水主要是施工泥浆废水。 ②生活污水 施工营地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现场施工人员按30人,按照用水量60L/人·日计算,排污系数0.8计,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44m3/d,生活污水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等。 (3)噪声污染源分析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工地内不同作业的机械产生的噪声和震动,包括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物料装载碰撞及施工人员活动等,其中以机械设备噪声为主。施工期噪声均为间歇性,且随施工作业的停止而消失。 施工期间,场地整理及土方阶段噪声源主要为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及各种车辆,这些声源大部分是移动声源、无明显指向性;基础施工阶段噪声源主要为打桩机,基本上为固定生源;结构制作阶段主要产噪设备为振捣器、电锯、升降机等,其中包括一些撞击噪声;设备安装阶段主要产噪设备有起重机、升降机。 (4)固体废物污染源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挖掘土方、主体结构、装修施工等产生的建筑垃圾(废弃砖、水泥块、废油漆桶等)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施工建筑垃圾:本次工程施工建设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灰碴、钢碴、沙、石、废砖、木材下脚料、木屑以及装修废弃物料等。项目产生的建筑垃圾优先在场地内部回收利用,剩余部分交由景区环卫部门统一运至五台山垃圾填埋场。 废弃土方:本项目建筑均为地上建筑,主要为木质仿古建筑,建设过程中依据下游地形高差形成不同层次的建筑,挖放量较少。厂区内部基本能够做到土方平衡,无废弃土方。本项目给排水管网、电缆等均采用地下式,通过接入本项目东侧100m处的石大公路规划的市政管网,管道槽及电缆沟开挖产生的土方,部分回填,弃方全部用于寺庙场地平整。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按施工人员30人,每人每天产生垃圾量0.5kg计算,约15kg/d。 装修废油漆桶:施工期油漆分底漆和面漆,本项目施工面积按建筑面积80%的三倍计算,则施工面积为22747m2,按照标准施工程序的要求,底漆的厚度取30微米,面漆的厚度取65微米,经计算油漆的使用量为2160L,则5L桶装油漆的用量为432桶;每个桶的重量按1kg计,废油漆桶的产生量为0.432t。 2、运营期的主要污染环节 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汽车噪声和尾气以及生活垃圾等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由停车场汽车尾气、餐饮区油烟废气,天然气燃烧废气及香火燃烧产生的废气。 ①汽车尾气 项目汽车尾气主要是机动车进入和离开停车场是所产生的机动车尾气。汽车进入停车怠速行驶是将有机动车尾气排放,所排的主要污染物是CO、HC、NOx等。 分局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设计,项目拟设置停车位10个,按照每天出入停车场的车辆数为停车位的10倍,即每天出入的车辆数为100辆。 ②油烟废气 本项目厨房为寺院常驻修行人员与居士提供一日三餐,寺院常驻修行人员与居士共56人。根据调查,每人每日消耗动植物油0.02kg计,则项目食用油量为1.12kg/d,年消耗食用油408.8kg/a,在炒菜时挥发损失约2%,则餐厅油烟产生量约8.18kg/a。 本项目共设2个灶头,在厨房炉灶等加工设备上方设置集气罩,油烟集气罩投影面积应大于灶台面,设一套静电油烟净化处理器,处理风量约为2000m3/h,最低处理效率为60%,经此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后,本项目油烟排放量为3.27kg/a,每日炒菜时间为3小时,则油烟排放浓度为1.5mg/m3,排放浓度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小型标准要求。 ③天然气燃烧废气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食堂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寺院常驻修行人员与居士共56人,用气指标为0.08m3/人·d,则年耗气量为1635.2m3/a。 天然气燃烧后产生SO2、NO2。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参考常压室燃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系数,燃烧1万m3天然气产生的烟气量为139854.28Nm3,排放的各污染物量,NO2为18.71kg,SO2为0.3kg;经计算得出本项目天然气燃烧产生的NO2为3.06kg/a,SO2为0.05kg/a。 ④香火燃烧产生的废气 本项目在宗教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会产生烟气。燃烧蜡烛、香、锡箔纸过程中废气产生量不大,而且焚香烧纸主要是在室外项目内进行,燃烧废气容易扩散稀释。五台山环境空气质量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佛事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通过类比分析,本项目燃烧废气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本项目所使用的蜡烛、香、锡箔纸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寺院人员生活污水、游客生活污水、餐饮废水、洗浴废水,根据项目水平衡分析,本项目废水产生量为3248.5m3/a,废水中主要含COD、BOD5、SS、动植物油、NH3-N等污染物,参考生活污水的水质污染成分,确定本项目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为COD 350mg/L、BOD5 160mg/L、SS 150mg/L、NH3-N 25mg/L,本项目采用油水分离器、化粪池、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对本项目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项目采用一套处理能力为0.5m3/h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日处理能力为12m3,能满足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根据经验数据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对各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90%,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率达85%,氨氮的去除率达80%,悬浮物去除率达95%,处理后出水水质指标分别为COD 35mg/L、BOD5 24mg/L、SS 7.5mg/L、NH3-N 5mg/L,进水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要求。
本项目运营期内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游客活动噪声及配套设施中水泵、风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 ①交通噪声 进出项目区的车辆所产生的交通噪声,车型主要为小型车辆,其正常行驶的噪声值一般在60~70dB(A)之间。 ②游客活动噪声:由于受游客活动噪声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声级的增加将小于3dB(A)。 ③配套设施中油烟风机、水泵等设备产生的噪声,其噪声值一般在65~68dB(A)。 (4)固体废物污染源分析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香灰、烛油、餐厨垃圾等。 餐厨垃圾主要是寺院僧人、居士食用后的残汤剩饭,据类比,产生量约为2.04kg/d,年产生量为0.74t/a,环评要求设1个带盖铁通用于收集餐厨垃圾,收集后每日交由景区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置。 项目建成后寺院常驻修行人员与居士共56人,生活垃圾产生系数为0.5kg/d,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22t/a,生活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皮纸屑、废旧纸张、废塑料包装物等。寺院每天接待游客约300人次,生活垃圾产生系数为为0.2kg/d,游客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9t/a;则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为32.12t/a。 本项目运营期消耗蜡烛2t/a,消耗香约1t/a,消耗锡箔纸0.4t/a。香、锡箔纸焚烧后转换为CO2和H2O,燃烧后灰烬平均按原有量的25%计,则香灰产生量约为0.35t/a。蜡烛燃烧后会有融化的烛油留下。蜡烛燃烧后大约会有20%的烛油产生,烛油产生量约为0.4t/a。香灰及烛油经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
污染物 名称 |
产生浓度 |
产生量 (t/a) |
排放浓度 |
排放量 (t/a) |
大 气 污 染 物 |
汽车尾气 |
CO、NOx、HC等 |
— |
少量 |
— |
少量 |
油烟废气 |
油烟废气 |
3.75mg/m3 |
0.00818 |
1.5mg/m3 |
0.00327 |
|
天然气燃烧废气 |
NOx |
— |
0.00306 |
— |
0.00306 |
|
SO2 |
— |
0.00005 |
— |
0.00005 |
||
水污染物 |
生活污水 3248.5t/a |
废水量 |
3248.5m3/a |
|||
COD |
350mg/L |
1.14 |
35mg/L |
0.114 |
||
BOD5 |
160mg/L |
0.52 |
24mg/L |
0.135 |
||
氨氮 |
25mg/L |
0.08 |
7.5mg/L |
0.016 |
||
固体废物 |
生活垃圾 |
— |
32.12 |
— |
32.12 |
|
餐厨垃圾 |
— |
0.74 |
— |
0.74 |
||
香火 |
香灰 |
— |
0.35 |
— |
0.35 |
|
烛油 |
— |
0.4 |
— |
0.4 |
||
噪声 |
主要来自进出停车场车辆噪声及油烟风机等运行时产生设备噪声,噪声源强约为60~68dB(A) |
|||||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1、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本项目的建设将进行土地平整、开挖。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景观、易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表景观也受到破坏,地表裸露,对风力、水力作用明显,易沙化扬尘。但是随着建设期的结束,地表将大量种植植物,对地表环境影响即可消失。 (2)根据实地踏勘和调查,区域为发现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项目建设只是现有植被受到破坏,部分生态系统受到改变,不会对区域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带来明显的影响。 (3)施工人员的施工活动和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卫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加强管理,各种废弃物定点堆放,建筑垃圾及时清运,生活垃圾由景区环卫部门清运等措施,影响较小。 2、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项目建成后,除部分附属设施、道路外,均被草坪、树木等绿色植被覆盖,建成后有利于对径流水的吸收,有利于水土保持。 (2)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项目精心设计建造,将会进一步提高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将发挥其良好的生态功能及景观改善功能。 (3)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人工绿化方式进行补偿,项目区的绿化率也将达到31%以上,总绿化面积将达到4130m2。
|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扬尘的产生与影响是有时间性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而自行消失。在整个施工期间,产生扬尘的作业主要有土地平整、打桩、地基、管线开挖、回填、道路浇筑、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在大风时,施工扬尘将更严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行驶产生,与道路路面及车辆行驶速度有关,约占扬尘总量的60%。一辆载重5t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500m的路面时,不同表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如表15所示。 表15 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kg/辆·公里)
由上表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根据类比调查,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 抑制扬尘的一个简洁有效的措施是洒水。如果在施工期内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表8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由该表数据可看出对施工场地实施每天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并可将PM10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表16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施工扬尘的另一种重要产生方式是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和搅拌作业,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受作业时风速大小的影响显著。因此,禁止在大风天气时进行此类作业以及减少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是抑制这类扬尘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另外,由于道路和扬尘量与车辆的行驶速度有关,速度愈快,其扬尘量势必愈大,所以在施工场地,对施工车辆必须实施限速行驶,减少扬尘发生量。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项目周围距离较近的居住区有东庄村,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综合参考《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以及晋环发[2010]136号《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排污费核定征收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施工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①建设单位应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制度,必须于开工前15日内向当地环保局如实申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并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经环保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开工建设。 ②施工现场设置高度不低于2.5m施工围挡(墙),墙体建筑、稳定、清洁美观,围挡下方设不低于20cm高的防溢座以防止粉尘流失,并设置施工标志牌,标明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污染举报电话。施工场地应和现有办公、区域分离,互不干扰。 ③土方的开挖、填筑时,土方应集中堆放,及时回填,堆放不得高于2.5m。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抑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盖防尘网。弃土应及时清运,如场内堆存时间较长,应覆盖防尘网并定期喷水抑尘。 ④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建筑材料定点堆存,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密闭存储。临时堆放场应有覆盖棚遮蔽,防止物料飘失。 ⑤在工地出口设施清洗车轮泥土的设备,确保车辆不带泥土驶出工地;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施工工地出口至铺装道路间要进行硬化,保持平整,定期冲洗道路积尘,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清扫专职人员,保持道路清洁、运行状态良好。在无雨干燥天气、运输高峰时段,应对施工道路适时洒水降尘。 ⑥施工物料运输车辆必须按照交通部门核准的运输路线和时间运行,本项目建设单位有责任对运输车辆的线路进行监督,不得图便利自行选择其他路线,不得超载;散装物料需采用箱式运输车,合理控制车速,并尽可能避免交通高峰期运输,避免因大风天气和路面颠簸的撒漏。 ⑦施工期间,确保建筑工地做到“5个100%”,即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工地100%洒水抑尘,暂不开发处100%绿化。在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并按上述防治措施实施后,施工扬尘污染影响可以控制在施工场地近距离内,而且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这些污染也将消失,对周边的环境空气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施工期机动车辆(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等)以汽油、柴油为燃料,尾气中含有CO、HC、NOx等有害污染物。应合理安排机动车辆的运行时间和车辆行车路线,尽可能选择远离居民区路线,可有效降低尾气外排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项目当地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流通性较好,有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等因素综合分析,本工程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总体上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装修中粉尘及装修材料的有机废气(油漆、各种胶合板和贴合剂产生的甲醛、喷漆有机挥发气(含苯、甲苯、二甲苯))。在装修施工中,施工期产生的废气属无组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应保持室内通风,尽快将甲醛浓度降至最低,以减轻对寺院内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应遵守住宅装修工程施工规范,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因此,在选择装修材料的涂料的时候应选用对环境污染小,由于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产品,室内装修材料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环保型装修材料,应防止装修材料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建设单位只要能采用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保证建材、有机溶剂和辅助添加剂无毒无害,做到健康设计原则,在装修期间,项目应每天进行通风换气,在装修完成后放置2至3个月才能运营,基本不会对寺院和游客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项目配套管网全部采用顶管施工方式,相对大开挖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影响最大的是顶管施工工作坑开挖扬尘、弃土方运输扬尘及施工机械尾气。施工期现有场地清理及工作坑土方开挖、弃土方运输等工序产生量较大,运输扬尘主要为路面尘土被汽车排气吹起和车轮高速旋转所引起的扬尘,受车速、路况、地面湿润度的影响;施工机械尾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为NO2、CO废气。污水管网施工人员租用沿线村庄民房,施工现场不设置工棚和食堂。 施工扬尘、运输扬尘及施工机械尾气等无组织源为间歇性源并且扬尘点低,因此,只会在近距离内形成局部暂时污染影响。施工现场的扬尘大小与施工现场的布局、施工条件、监督管理、机械化强度、施工季节及天气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 根据晋环发[2010]136号《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排污费核定征收工作的通知》、并环发[2010]1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及《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针对管网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做到确保扬尘污染控制达到“5个100%”,即:工地沙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工地100%洒水压尘,暂不开发处100%绿化,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管网施工本报告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①施工扬尘防治措施 本项目配套管网全部采用顶管施工,由于现阶段管网工程只明确管网走向、管材、管径、施工方式,未确定顶管施工中工作坑的数量、位置及布局,因此本次评价从顶管施工工作坑选址及整体布置等方面提出要求。 a、建设单位要顶管施工前要根据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优化合理选择顶管施工工作坑的数量、位置,远离居民集中区、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b、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顶管工作坑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等; c、顶管施工中严格控制工作坑施工边界,场地周围设置2.5m高的围挡围挡必须由硬质材料制作,任意两块围挡以及围挡与防溢座间间距不能有大于0.5cm的缝隙,围挡不得有明显破损的漏洞; d、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及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施工现场定期喷洒,保证地面湿润,不起尘; e、场地内采取洒水抑尘;对于施工场地内裸露地面,应进行洒水,晴朗天气时每日洒水二至七次,扬尘严重时应加大洒水频率;对于施工工地道路积尘,可采用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每一块独立裸露地面80%以上面积必须采取覆盖措施;覆盖措施的完好率须在90%以上;覆盖措施可采用防尘网、化学抑尘剂等; f、顶管施工工作坑中产生的弃土直接由运输车辆运至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场地综合利用,如需临时堆存,则设置在施工场地用地范围内,并采取遮盖措施,不能综合利用的弃土送至东山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施工弃土要求做到日产日清。 ②运输扬尘措施
b、施工期间应在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洗车平台四周应设置防溢座、废水导流渠、废水收集池、沉砂池及其它防治设施,收集洗车、施工以及降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泥浆。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米,并应及时清扫冲洗; c、进出工地的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厘米,保证渣土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渣土的运输; d、运输车辆驶出工地前,应对车身、车槽、轮胎等部位进行清理或清洗以保证清洁上路;洗车喷嘴静水压不得低于0.5MPa;洗车废水经处理后重复使用,回用率不低于90%,回用水水质良好,悬浮物浓度不应大于150mg/l。
施工营地位于项目区北侧,设置临时办公区和生活区,厨房、茶炉必须使用电力等清洁能源。 (6)关于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地表的问题 施工结束后,应按照规划地表功能要求及时恢复开挖的地段及地表植被。此外,环境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警告,督促施工单位建设行为的规范性要求。 (7)其它控制要求 在施工工程中严禁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等会产生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本区年平均风速2.0m/s;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工期,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易造成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对周围环境及敏感点产生的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因素主要是施工污水的排放,包括施工中的泥浆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等。生产废水主要含有悬浮物,石油类等污染物;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BOD5、COD、动植物油等污染物。 (1)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期间地基挖填以及由此造成的地表裸露,弃土临时堆放处等在大雨冲刷时泥土会随雨水流失,形成含泥沙的废水,为减少雨天在项目施工场地形成的地面径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项目应在施工场地内开挖临时雨水排水沟,在雨水排水口处设置沉淀池,对场地内的雨水径流进行简易沉淀处理,并在排水口设置格栅,拦截大的块状物。经沉淀处理后的径流雨水排入雨水管网。一般施工期的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少量混凝土搅拌产生的水泥浆水,但本项目将主要使用商品混凝土,搅拌废水的产生量较少。此类废水颗粒物浓度高,应采取合适措施避免生产废水进入水体而带来污染。施工现场将使用挖掘机、推土机、载重汽车等施工机械和设备,施工过程机械维修将产生部分清洗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泥沙。由于油污消解时间长,且有一定的渗透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配套管网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于顶管施工用水和场地洒水抑尘;管线施工工作坑应远离河道,避免施工废弃物进入河道内,污染水体;在清水河大石线进行顶管施工时,沿河道侧设置围堰,避免施工废弃物进入河道内,加重区域水体污染。 根据以上分析,项目施工期生产废水中泥砂含量较高,同时含有少量油污,经隔油、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场地降尘洒水和配料用水,不外排。严禁施工期废水直排清水河。 沉淀池内淤泥必须定期清理,定期与建筑垃圾一起清运至有关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填地点处置。 (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为5.4t/d。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如果直接排放,会对附近水体产生一定的污染,因此在施工营地,应设置移动式厕所,定期清掏外运。 经过以上分析,因施工期排水量较小,排水水质简单,生活污水经清掏外运,不外排。施工污水经过格栅、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及配料用水,禁止外排,因此不会对周围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当施工活动结束后,污染源及其影响即随之消失。 3、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将施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土石方阶段、基础施工阶段、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阶段。这四个阶段以基础施工阶段所占施工时间较长,采用的施工机械较多,噪声污染较为严重。 本评价类比类似项目建筑现场施工情况,因施工现场施工机械摆放位置不确定,且大部分是移动的,很难准确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本评价假定各施工阶段所有施工设备同时运作,所有设备集中在一个工作面上,距用地红线约 10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噪声预测采用的模型为: LA(r)=− L A(r0 )-A A = Adiv+Aatm+Agr+Abar+Amisc 式中:LA(r)——距声源r 处的A声级,dB(A); LA(r0)——距声源r0处的A声级,dB(A); A ——倍频带衰减,dB; 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倍频带衰减,Adiv=20lg(r/r0),dB; Aatm——大气吸收引起的倍频带衰减(本项目取0dB),dB; Ag——地面效应引起的倍频带衰减(本项目取0dB),dB; Aba——声屏障引起的倍频带衰减(本项目取0dB),dB; Amisc——其他多方面效应引起的倍频带衰减(本项目取0dB),dB; 具体预测结果如下: 表7 施工机械噪声在不同距离处的等效声级 单位:dB(A)
根据以上预测,在建筑施工的不同阶段,如果不采取任何噪声控制措施,距离施工场界100m 处噪声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的要求。项目距离东庄村约350m。根据项目总平面布置,在施工现场设置高度不低于2.5m 的施工围挡(墙)后,对周边村庄影响将会进一步减轻。 为降低项目施工对周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项目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器械的位置,同时采取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尽可能减轻由于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尽量减少运输车辆夜间的运输量,运输车辆在进入施工区附近区域后,要适当降低车速,禁止鸣笛。禁止夜间施工。 配套管网建设施工阶段,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部分管线施工路段处于商业、居民混杂区,管线施工对周边居民声环境影响较大,主要是顶管施工工作坑内的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优化顶管施工工作坑选址,远离敏感目标,合理布置工作坑施工场地,工作坑周围设置2.5m高的围挡;禁止在中午休息时间(12:00-14:00)或夜间休息时间(22:00-6:00)作业,如遇中午或夜间休息需要施工时,需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许可并备案,并且提前在周围小区及村庄附近张贴告示;施工噪声是间歇的、暂时的,随施工期结束影响也随之结束。 建设单位必须全面落实上述要求,使施工各阶段的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2011)中的规定,降低对项目周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垃圾主要为土石方工程产生的挖掘土方、各类建筑垃圾、装修材料(废油漆桶等)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物必须分类处置。 施工期间工程弃土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如不妥善处置,则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由于深坑内地势较低,土石方工程产生的挖掘土方全部回用于项目填方和绿化,给排水地下管网及电缆沟开挖产生的土方部分回填,其余全部用于寺庙场地平整,因此,本项目挖方得以回用,基本不产生弃方。 施工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些建筑垃圾,主要是一些包装袋、包装箱、碎木块、废水泥浇注件、钢筋等。这类物品若处置不当,也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工作,首先要对其中可回收利用部分进行回收,其次对建筑垃圾要定点堆放,在堆放到一定量后,可进行填方处理自行消化。在施工期的后阶段,这类建筑垃圾须按照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交由城市卫生管理部门在指定地点消纳,严禁擅自堆放。 根据《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中的要求,施工装修阶段产生的废油漆桶属于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装修阶段结束后全部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施工阶段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定点、分类储存,由景区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大般若寺复建项目,在已损毁的大般若寺原址重建。 评价区生态系统主要为草地生态系统。评价区未发现国家和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山西省地貌类型图》和《山西省土壤侵蚀分区图》综合分析,项目区属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属于太行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根据《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项目区生态功能区划属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根据《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项目区生态经济区划属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1)对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 本项目区内的植被类型,以荒草地为主,由于工程建设为永久占地,将导致草地受到严重破坏,但因受影响面积小和采用绿化措施,本区域生态特征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在短期内略有降低,但生物资源基本保持不变,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2)对土壤的影响 项目对土壤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项目施工期,主要表现为: ① 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紧实度。 由于土壤中团粒结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较弱,易破损,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开挖扰动,都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② 破坏土壤层次,改变了土壤质地。 项目建设过程中土方的开挖和回填,对土壤层次、土壤质地有重大改变,会破坏土壤的腐殖层、耕作层,如果不注意分层开挖与回填,就会使不同质地、不同层次的土体进行混合,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③ 施工中废物对土壤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固体废物会残留于土壤中,难于分解,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影响土壤耕作和植物的生长;施工中废渣、废液的排放,使土壤环境性质、肥力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①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项目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降低植被覆盖度,影响树木蓄积量;②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③分割生境,生物活动受到限制;④迫近效应,扩大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 ②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预测与评价 项目施工期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受影响面积较小,破坏在可控范围内。工程运营后,随着恢复措施的及时实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逐渐恢复,使整个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因此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影响不大。 从整体上看,工程不会改变评价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而且本地区的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稳定性高,因此认为评价区仍可维持空间异质性的现状。 综上所述,工程实施后,评价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受到根本性破坏,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影响不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对植被的影响 工程建设期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1)项目建设土方的开挖直接对地表的植被造成破坏。(2)建筑材料和土石的堆放使原地表生态发生变化,影响植物生长。 本项目建设将会使施工范围内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但通过实地勘察后发现,受到影响的植物群落在影响范围外有大量分布,且生长更新正常,因此,项目施工不会导致物种灭绝和植物群落的毁灭,区域内的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5)对动物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动物的影响表现为: ① 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施工人群生活污水以及各类机械的含油污水若排入清水河中,将会对河流水质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河流及其附近生活的一些种类:如鱼类、两栖类、水生型爬行类等。因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产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河道内,以免影响地表水体。 ② 交通运输、各类施工机械的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工程建设产生的粉尘扬尘污染,燃油产生的废气污染、弃渣生活垃圾等,使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缩小,阻断动物运动路线,迫使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但不会导致物种的消失。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勘察,在项目区内未发现保护动物和大型动物的活动痕迹,而且项目区位于交通干道附近,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原本动物种类就较少。因此,工程建设对该地区动物的整体数量影响较小。 (6)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和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影响评价 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工程占地面积相对于整个风景名胜区比例很小,通过严格规范施工行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会降低到最低程度。项目的建设性质为古寺庙复建,建设内容及风格为复原大般若寺历史风貌,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整个景区古建筑风格设计建设,项目建设是对世界遗产历史风貌完整性的补充,项目建设体现了遗产价值,促进世界遗产的持续发展。 (7)配套管网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应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对周围植被的破坏;合理布置施工时间和时序,避免大风天气和雨季施工,尽量减少由于地表开挖引起的水土流失;厂区施工场地的粉性建筑材料应集中堆放,并用苫布遮盖;管线顶管施工前设置好临时排水沟和辐流式沉淀池;管线分段施工临时占地应及时恢复原有地貌;管线工作坑挖方应尽量远离河流堆放,并采取临时植被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应对污水处理厂场地进行地表硬化和绿化;管线施工结束后根据顶管工作坑原有占地类型进行道路硬化或进行植被恢复。
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要动用大量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会增加沿线地区的车流量,对局部交通产生干扰。因此,部分路段高峰时可能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对周边交通有一定影响。建设单位应会同交通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好该地区的交通运行计划,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适当调整材料运输的时间,只要施工期间合理安排筑路材料车辆的运行时间,一般不会对附近地区的交通状况造成太大的压力。 7、施工期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是依据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以及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投标文件和依法签订的监理、施工承包合同。按环境监理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履行环境监理义务,独立﹑公正﹑科学﹑有效的服务于工程,实施全面环境监理,使工程在设计﹑施工﹑营运等方面达到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期环境监理由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单位对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为保证计划的执行,建设单位应在施工前与监理单位签定建设期的环境监理合同。风电场施工中建设单位及施工监理应根据本报告表提出的监理类型及重点完善环境监理内容,将生态恢复指标及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在施工期环境监理日常工作中,确保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本工程环境监理的技术要点是:施工初期主要检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中期主要检查施工噪声、施工及生活污水排放,取弃土工程行为及其防护情况等;后期检查植被恢复情况等。本项目施工期监理要求见表18。 表18 施工期环境监理技术要点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来停车场汽车尾气、餐厅厨房油烟废气,天然气燃烧废气及香火燃烧产生的废气。 (1)汽车尾气 项目汽车尾气主要是机动车进入和离开时所产生的机动车尾气,所排的污染物有CO、HC、NOx、CO2、苯并(a)芘、醛等,其中主要污染物是CO、HC、NOx 等。项目停车场共设有停车位10个,均为地面停车位。汽车尾气污染发生时间具有间歇性、突发性的特点,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为无组织排放。 对于地面停车场而言,由于露天环境空气流通性较好,因此,地面停车场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甚微。 由于项目汽车尾气量较小,对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可主要采取对车辆加强管理的办法,以防止无序含NOx、CO 和 HC 汽车尾气污染。项目应加强停车场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交通管理,保持行车路线的通畅,合理设计停车路线,尽可能缩短车辆从出、入口达到停车泊位的距离和行车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时,合理调度,临时停放要求熄火停放,减少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此外,在废气排放的周边,可选择种植对有害气体吸收能力较强的树木,如洋槐、榆树、垂柳等,这对废气也将起到一定的净化。通过加强管理,酒店进出车辆有序,规范,环保,游客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区域游览、住宿。由于酒店车流量不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很小,预计对环境影响较小。 (2)油烟废气 本项目共设2个灶头,为小型饮食业单位。本项目厨房油烟产生量约0.00818t/a。在厨房炉灶等加工设备上方设置集气罩,油烟集气罩投影面积应大于灶台面,设一套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风量约为2000m3/h,最低处理效率为60%,经此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后,本项目油烟排放量为0.00327t/a,每日食品加工制备时间为3小时,则油烟排放浓度为1.5mg/m3,排放浓度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小型标准要求。 油烟净化处理后在房顶排气口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天然气燃烧废气 本项目食堂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年耗气量为1635.2m3/a,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各污染物量:SO2为0.05kg/a,NO2为3.06kg/a。 由于项目燃料废气中各污染物产生量不大,建设项目采用天然气为清洁能源,且天然气已经过脱硫处理,含硫量很低,属清洁能源,燃烧产生的废气进入专用排烟道排入大气,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落实以上措施后,项目燃料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香火燃烧产生的废气 本项目在宗教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会有烟气产生。燃烧蜡烛、香、锡箔纸过程中废气产生量不大,而且焚香烧纸主要是在室外香炉内进行,燃烧废气容易扩散稀释。五台山环境空气质量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佛事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通过类比分析,本项目燃烧废气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本项目所使用的蜡烛、香、锡箔纸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僧人及居士的生活污水、餐饮废水,废水排放量为3248.5m3 /a,废水中主要含COD、BOD5、SS、动植物油、NH3-N 等污染物。 本项目拟建设油水分离器、化粪池项目废水进行预处理,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隔油后与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污水一同排入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0.5m3/h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在市政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期,部分回用于寺院绿化用水,不能回用部分利用抽粪车送入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处理;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后,本项目生活污水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本项目经化粪池和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要求。 本项目油水分离器隔油产生的废油脂与餐厨垃圾采用1个带盖铁通收集,收集后每日交由景区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置,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3、地下水影响分析 2017年7月,建设单位委托山西晋恒源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对本项目拟建场地进行了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情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沉积时代成因类型为第四系全新统早期冲洪积层(Q4al+pl);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属潜水,勘察期间实测稳定水位埋深位于地表下1.8~3.5m,水位标高1778.9~1785.75m,水位北高,南低,高差6.85m。勘探期间为丰水期,场地内卵石层透水性好,受场地东侧清凉河支流影响,该区域水位随季节变化幅度应在1.0m以上;根据拟建场地钻孔柱状(见图3 、图4)及水文地质调查和物探资料,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卵石,颗粒较粗,分选性较差,为山区河流堆积物。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隔水性差已收到外界污染物污染。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可知,厂址处评价的目标含水层是松散岩类孔隙水。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且本项目化粪池、污水管网均为地下建设,污染物发生泄漏后,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难”,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表7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本项目属于重点防渗区,化粪池、污水管网防渗技术要求应执行“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因此,本评价要求化粪池、污水收集管线沟槽采用刚性防渗结构,采用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mm),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抗渗等级不低于P8。 非正常情况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与正常运营相比,事故状态下化粪池、污水管网等发生泄漏,污水通过土壤下渗,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且化粪池、污水收集管网发生泄漏不易发现且不能及时处理,因此,评价要求化粪池、污水管网沟槽周围严格按照“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防渗要求进行建设,并定期对寺庙下游地下水进行监测,防止池体或设备发生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①化粪池污水发生渗漏时,通过采用吸粪车及时将废水倒入吸粪车,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②污水收集管线发生渗漏时,通过水泵将生活污水直接打入化粪池,防止废水继续外渗污染地下水。 采取以上措施后,厂区内正常工况下产生废水均有相应的装置收集,并通过管道有组织流动,不会出现散排现象。因此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均可保证废水不外排,本项目不会对当地的地下水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落实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对区域水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图3 拟建场地钻孔柱状图
图4 拟建场地钻孔柱状图 4、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内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游客活动噪声及配套设施中水泵、风机等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① 交通噪声:进出寺院的车辆所产生交通噪声,车型主要为小型车辆,其正常行驶的噪声值一般在60~70dB(A)之间;评价要求加强对进出车辆的管理,进入场区行使的车辆不得鸣笛,并限制噪声超标车辆驶入。 ② 游客活动噪声:由于受游客活动噪声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级的增加将小于3dB(A);评价要求加强对游客大声喧哗的管理。随处设置禁止大声喧哗的警示牌。 ③ 配套设施中油烟风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评价要求:首先选择低噪声设备,对设备安装隔声罩和消声器,安装消声器,对设备单独放置的房间进行墙面吸声处理,门窗进行密封降噪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可降噪声15~30dB(A)。 综上所述,本项目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但须严格落实以上所述的降噪措施。 ④外界噪声源对项目的影响 本项目周围环境比较简单,主要噪声源来自游客喧哗产生噪声和周边道路交通噪声。这种影响从声源上很难控制其对本项目居士寮及寮房的影响,因此仅能从项目本身采取措施,来降低外界噪声的影响。环评要求为居士寮及寮房安装隔声窗,并且在场地内空闲地带进行绿化隔离带建设,种植多层次的树木从而形成隔声屏障来降低外界噪声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外界噪声对居士寮内居士及寮房内修行人员影响不大。 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香灰、烛油等。根据工程分析,其产生量分别为32.12t/a、0.35t/a、0.4t/a。 本项目在公共区域内以服务半径不大于35m 范围内设置一处垃圾桶,共需设置15个垃圾桶。经定点收集后,交由五台山风景区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餐厨垃圾主要是寺院僧人、居士食用后的残汤剩饭,据类比,产生量约为2.04kg/d,年产生量为0.74t/a,环评要求设1个带盖铁通用于收集餐厨垃圾,收集后交由景区环卫部门处置。 本项目运营期间消耗蜡烛2t/a,消耗香约1t/a,消耗锡箔纸0.4t/a。香、锡箔纸烧后转换为CO2 和H2O,燃烧后灰烬平均按原用量的25%计,则香灰产生量约为0.35t/a。蜡烛燃烧后会有融化的烛油留下,燃烧后大约会有 20%的烛油产生,烛油产生量约为0.4t/a。香灰及烛油经集中收集后送至垃圾存放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同时,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应设专人管理,加强对游客环保意识的管理;绿化区设置管理人员和醒目标识,防止游客乱扔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对景观地不谐调;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做到日产日清。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主要影响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生物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对植被的影响和水土流失影响等。 (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经现场调查,项目用地现状为荒草地,现状植被少,没有濒危物种,本次工程建设也不会引起植物及其它物种灭绝,因此,本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 (2)对生物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建设没有破坏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因为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人工绿化方式进行绿化并恢复植被,从而保持原有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 (3)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前为原为大般若寺原址,目前为荒草地,项目建成后通过区内绿化工程的实施,有利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设施,推动本地区旅游业和当地文化建设发展,改善周边环境。 (4)对植被影响分析 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工程拟局部调整布局,并根据现有景观进行造景。拟建项目其他区域植被较为简单,运行后,将通过人工绿化方式进行补偿,项目区的绿化率也将达到30%以上,总绿化面积将达到7555.24m2,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区域植被造成不利影响。 (5)生态景观影响 本项目的建设性质为古寺庙复建,建设内容及风格为复原大般若寺历史风貌,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整个景区古建筑风格设计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吸引部分游客观光参佛,领略丰富的佛教文化,缓解核心景区的容量压力。 佛教寺庙园林生态文化思想认为,供养建造佛塔,能生“善趣天界”。《长阿含经》云:“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建塔、造庙具有生天福报,破塔坏庙的行为,属忤逆大罪。这种“奖罚分明”的说法,客观上使著名寺庙建筑及园林景观都能持续发展,进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与别的宗教相比,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文化特征最容易为旅游者所接受,它秉承佛教无情有性、珍爱自然以及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的生态观,可以引导游客从观念上净化自身,重新审视物欲,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因为,归根到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观念的转变,而宗教在其中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佛教寺庙园林的生态文化特征在净化人心、保护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体会到宗教活动的精神内蕴,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因此,佛教寺庙园林一方面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风景名胜,另一方面也成了自然美的人文艺术点缀,从而与生态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7、对游客影响的防治措施 由于宗教有伦理上的教化作用,佛、菩萨具有安抚人心的神圣性,各朝代对佛寺园林的保护也是一种责任。因为寺庙园林中山水、建筑、一草一木都具有“佛性”, 所以当人们到寺庙参拜时,一般都抱着一种虔诚和敬畏的心理,往往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针对游客行为的环境影响控制,评价提出以下控制要求: (1)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游客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基本素质及其环境意识,基本素质包括游客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游览的技能,以及其环境价值观念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采取引导、宣传等多种手段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绿化区自然环境最有效的手段。 (2)完善绿化区规划,提高绿化区管理水平。绿化区的科学规划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能降低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科学的功能分区、道路设计和对游客严格的管理等措施,合理控制和降低因游客采摘、踩塔等导致的环境影响。 (3)合理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取决于生态系统本身,面对同等强度的游客干扰,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同时,景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通过长期不断的建设性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8、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达标排放:本项目为寺庙建设项目,非工业生产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是有限的;主要排放污染为废水污染物,项目废水经寺院油水分离器、化粪池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废气及噪声经采取防治措施后均可实现达标排放。 总量控制:项目采暖采用电暖气,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和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杨柏峪污水处理厂,故本项目无需申请总量指标。从改善周围环境的要求出发,建设单位应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各项污染物的排放。 9、寺院建筑风格及与景区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内容及风格为复原大般若寺历史风貌,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整个景区古建筑风格设计建设,项目建设是对世界遗产历史风貌完整性的补充,可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具有“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外罕见的古建筑群,符合《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符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 10、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导致寺庙建设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施工技术因素、设备因素,但由于管理不善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往往也很严重。要解决寺庙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与之配套,才能保证本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时能有效地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10.1项目立项阶段和施工前期的环境管理 这期间环境管理重点是在项目立项、项目设计、项目申报、施工许可、施工要求、施工工程承包签约等方面文件、报告的制定中,提出环保措施和环境管理的要求。
① 遵守国家、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② 服从当地环境保护管理; ③ 施工废水排放处置措施; ④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⑤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措施; ⑥ 施工噪声的预防措施; ⑦ 施工区域绿化保护措施; ⑧ 同时在建设施工期间,项目责任方还应加强对承包商的施工实施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预防纠正措施。 10.2施工期管理 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管理着重点在于对涉及环保方面的施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纠正。
10.3运行期管理重点 在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0.3.1污水控制的管理与监测 本项目的水污染治理设施主要有化粪池、油水分离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为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需定期对设施进行保养、维修、监测;当出现排放浓度与排放量异常情况时,需加强废水接纳口的污染物监测工作,确保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并对化粪池、一体化污水设备池体进行检查,确保无污水外渗情况发生。 10.3.2事故应急措施管理与监控 为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环境恶化,必须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① 污水进水量的管理:污水流量控制,预防突然发生排水量减少,废水外漏下渗污染地下水。 ②发生池体泄漏污水外渗时,化粪池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中一个污水渗漏时,两者废水可以相互倒入,防止废水进一步外渗。③ 定期进行运行事故处理知识及环境污染应急措施技能培训和演习。 10.4环境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设置专人负责寺庙的环境管理,主要的管理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0.5环境监测 根据评价要求,本项目需定期进行地下水监测来反映本项目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确保非正常情况下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废水外渗对地下水造成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监测。 根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本项目的排污特征,确定环境监测的要素为地下水水质。在本项目南侧下游打浅层水井1眼,作为本项目污染监控水井。本项目环境监测计划见表 。 表19 本项目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11、环保投资估算表及竣工环保验收一览表 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环保设施投资约91万元,占总投资的2.17%。本项目环保投资估算见表20,本项目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汇总表见表21。 表20 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一览表
表21 本项目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汇总表
|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
污染物 名称 |
防治措施 |
预期治理效果 |
大 气 污 染 物 |
汽车 尾气 |
CO、NOx、HC |
加强停车管理,合理设置停车路线 |
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
餐厅 厨房 |
油烟废气 |
斋堂安装1套静电油烟净化器、风量2000m3/h,去除效率大于60%,灶台上方设集气罩 |
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排放要求 |
|
餐厅 厨房 |
天然气燃烧废气 |
通过厨房专用管道至房顶高空排放 |
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
|
香火燃烧废气 |
烟尘 |
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
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
|
水污 染物 |
生活 污水 |
COD、BOD5、氨氮 |
厨房设油水分离器,建一座25m3化粪池和安装一套处理能力为0.5m3/h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位于寺庙西南角地埋设置,化粪池和污水收集管网沟槽采用刚性防渗结构,采用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mm),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抗渗等级不低于P8;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和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处理 |
出水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要求 |
餐厨 垃圾 |
油脂、有机物 |
设1个带盖铁通用于收集餐厨垃圾和废油脂,收集后每日交由景区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置 |
合理处置 |
|
废油脂 |
||||
噪声 |
设备 噪声 |
噪声 |
选用低噪声设备,基座加减震装置,增加隔声罩 |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 |
交通 噪声 |
噪声 |
加强绿化,停车场的汽车应缓慢行驶,合理设置停车路线 |
||
固体 废物 |
生活 垃圾 |
一般固废 |
加盖垃圾桶,交由景区环卫部门清运 |
合理处置,资源化、无害化 |
香灰、烛油 |
一般固废 |
设暂存设施,由景区环卫部门清运 |
不外排 |
|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1)植被补偿和恢复措施 ① 表土收集 表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植被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基础。表土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表土,破坏表土资源,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生态平衡。为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后期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土方开挖前应对表土进行分层剥离和收集,后期植被恢复过程中回填表土,以利于植被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恢复。 ② 树种选择和配置 本土树种具有易成活和便于管理的特点。对于施工过程中永久损失的林草 地,应结合风景名胜区相关规划进行全部补偿。绿化树种选用不得造成生物入侵,项目绿化率达到30%,绿化面积7555.24m2。 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本项目仿古建筑的协调性布置绿化方案,优先保留 原有树木,尽量减少对占地范围内林木的破坏。 在施工期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区空地进行植被恢复工程,根据地形和具体要求确定植被类型,宜乔则乔,宜草则草。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目的。 ③ 植被抚育管理 植被后期的抚育管理包括喷水养护、追施肥料、培土补植、病虫害防治和疏 林间伐。在植被种植后的三年内,每年对人工穴松土、除草一次,松土深 5-10cm。第四年冬季开始平茬,以后每隔四年一次。平茬时在秋末轮流隔带进行。 (2)施工期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① 工程建设中尽量做到挖填平衡,特别是道路及停车场施工,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砌护回填、碾压、并及时采取护坡措施。采用浆砌石护坡,对于未能及时回填的土方应采用滤网覆盖,防止扬尘产生。 ② 尽量缩短施工工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和汛期。 ③ 施工期应通过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导流渠并将产生的泥水通过沉淀后回用于场地洒水,可极大限度的减少泥沙对清水河的影响。 ④ 合理选择施工场地、临时道路、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上述选址应在水土相对不易流失处,工程结束后,应尽量在除建筑外的土地上进行表面植被处理,减少水土流失量。
|
结论与建议
结论: 2.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拟利用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污水处理厂例行监测点的环境空气例行监测数据,评价区PM10、SO2、NO2浓度均未出现超标,说明该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水环境质量现状 (3)地下水质量现状 经向厂址附近村民调查,未发现水质异常,地下水水质较好。 (4)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无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动物数量很少。据调查,本区无国家保护动物分布。野生动植物均为常见种类,未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
①项目汽车尾气主要是机动车进入和离开停车场是所产生的机动车尾气。汽车进入停车怠速行驶是将有机动车尾气排放,所排的主要污染物是CO、HC、NOx等; ②食堂油烟产生的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分别为1.5mg/m3,3.27kg/a; ③日常炊用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NOx 3.06kg/a,SO2 0.05kg/a; ④本项目在宗教活动那个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会产生烟气。 (2)水污染物 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氨氮等,本项目采用油水分离器、化粪池、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对本项目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处理。 (3)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内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游客活动噪声及配套设施中水泵、风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香灰、烛油等。 ①生活垃圾:本项目运营期生活垃圾来源于寺院常驻修行人员与居士以及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年产量为32.12t/a。 ②香灰、烛油:本项目运营期消耗蜡烛2t/a,消耗香约1t/a,消耗锡箔纸0.4t/a。 4.主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1)废气 ①本项目食堂油烟废气通过安装一套静电油烟净化处理器,处理风量约为2000m3/h,最低处理效率为60%,经此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处理后,油烟排放浓度为1.5mg/m3,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3;通过采取相应的油烟净化措施,食堂油烟废气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②本项目在宗教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会产生烟气。燃烧蜡烛、香、锡箔纸过程中废气产生量不大,而且焚香烧纸主要是在室外项目内进行,燃烧废气容易扩散稀释。五台山环境空气质量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佛事活动过程中燃烧蜡烛、香、锡箔纸等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通过类比分析,本项目燃烧废气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本项目所使用的蜡烛、香、锡箔纸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厨房设油水分离器,在寺院西南角建一座化粪池和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隔油后与寺庙修行人员及居士生活污水一同排入化粪池预处理,进而通过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A级标准要求。 (3)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内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游客活动噪声及配套设施中水泵、风机等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① 交通噪声:进出寺院的车辆所产生交通噪声,车型主要为小型车辆,其正常行驶的噪声值一般在60~70dB(A)之间;评价要求加强对进出车辆的管理,进入场区行使的车辆不得鸣笛,并限制噪声超标车辆驶入。 ② 游客活动噪声:由于受游客活动噪声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噪声级的增加将小于3dB(A);评价要求加强对游客大声喧哗的管理。随处设置禁止大声喧哗的警示牌。 ③ 配套设施中油烟风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评价要求:首先选择低噪声设备,对设备安装隔声罩和消声器,安装消声器,对设备单独放置的房间进行墙面吸声处理,门窗进行密封降噪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可降噪声15~30dB(A)。 综上所述,本项目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但须严格落实以上所述的降噪措施。 (4)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香灰、烛油、餐厨垃圾等,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置,本项目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复建项目选址,符合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和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规划要求;项目在严格采取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各污染物可以稳定达标排放,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从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评价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建议: (1)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保机构和环境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组织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 (2)要求寺庙严格落实环评要求的各项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建议寺庙加强场地的绿化工作,改善局部小气候,为景区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4)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倡文明旅游,把垃圾分类袋装,实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
|
注 释
附图1 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本项目交通位置图 附图3 本项目四邻关系图 附图4 本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5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系图 附图6 本项目与水源地相对位置图 附图7 本项目与五台山风景名胜总体规划相对位置关系图 附图8 五台山寺庙分布图 附图9 本项目与五台山自然文化遗产地相对位置关系图 附图10 本项目与五台山地质公园相对位置关系图 附图11 本项目与五台山森林公园相对位置关系图
附件1 委托书 附件2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中台圆照寺、 大般若寺、普寿寺华严塔建设项目整改工作的通知, 晋建城函[2012]693号 附件3 关于同意筹备设立五台山万佛洞真容寺、般若寺为佛教活动场所的 批复,晋宗函字[2011]76号 附件4 关于同意五台山东庄村大般若寺设立为佛教活动场所的批复,忻宗 字[2012]14号 附件5 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
通过对大般若寺建址所在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结合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影响特征,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群落、敏感目标、生态景观等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作出综合评价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要求。
(1)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评价项目所涉及的重点区域、关键时段和主导生态因子,又要从整体上兼顾评价项目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在不同时空等级尺度上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2)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优先,恢复补偿为辅。恢复、补偿等措施必须与项目所在地的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相适应。
(3)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定,影响区域为特殊生态敏感区时,评价等级确定为一级。
大般若寺建设属于古寺庙复建工程,占地均为永久性占地,占地面积为1.33hm2,全部位于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内。因此,确定本寺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占地位于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生态敏感区内。本次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为:大般若寺建址及边界外扩1km的范围内。
本项目评价按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时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
本项目属于旧址复建工程,位于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内,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评价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次生态影响评价将针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评价区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包括生态因子的现状、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状况以及现存主要生态问题与成因;
(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影响以及防护措施;
(3)关注对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保护物种的影响。
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采用资料收集法、现场勘查法、遥感调查法三种调查方法,生态评价采用景观质量评价及生物多样性评价法。
(1)文字资料
项目所在地区域生态环境文献资料,《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五台山风景名胜区(2016-2035)总体规划》、《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研究论文、当地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等。
(2)图件资料
评价区1:50000地形图、五台山生态功能区划图、五台山生态经济区划图、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图、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图、评价区遥感影像图、项目规划总平面图等。
遥感数据来源: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分二号(GF-2)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经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几何精纠正,通过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正射校正,得到评价遥感影像图。
影像获取时间:2016年6月5日。
空间分辨率: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4米,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1米。
通过野外GPS定位获取样方数据,作为遥感解译分类训练样本,采用计算机监督分类方法进行解译。结合实地调查,进行人机交互对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进行修正,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得到最终区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通过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实地调查,得到区域植被类型图。利用DEM、降雨量、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数据,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获取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图。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配色出图。
评价区遥感影像图见图2.1-1。
实地调查掌握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基本信息,敏感目标分布、植被类型、野生动物分布、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情况,同时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核查。通过对技术人员、政府部门、附近村庄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现状及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重点生态工程等信息。
大般若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寺东庄村,地处五台山东台沟沟内,距东南侧大石线约1.2km,距大白塔约1.7km,西侧山顶为古寺法祥寺。地理位置详见图2.2-1。
根据《忻州市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共分为四个生态亚区、八个生态功能小区,本寺院属于Ⅰ五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Ⅰ3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本项目与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位置关系见图2.2-2。
|
图2.1-1 评价区遥感影像图 |
图2.2-1 项目位置地理位置图
|
图2.2-2 五台县生态功能区划图 |
|
图2.2-3 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图 |
Ⅰ3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该区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实际范围,包括台怀镇、金岗库两个乡镇及灵境北部、石咀西南部分地区,总面积298.6km2,占县域面积10.4%。
该区年降雨量为500-800mm,地势落差大,在1200m-3000m 之间,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为草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主要以草地(天然草地、低覆度草)、林地(疏林地、针阔混合林、灌木林)及栽培植被为主,还有少量园地及无植被地段零散分布,地貌类型为五台山大起伏侵蚀高中山,底层主要为寒武纪地层和古元古界地层,土壤主要以山地栗钙土与山地棕壤土为主,系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该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该区植被覆盖度达40%—60%,由于该区为风景名胜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较好,土壤侵蚀以微度与轻度侵蚀为主,占到95%以上,日照寺—大南庄、大车沟——小车沟、白头庵——落宝沟、杨庄、东台顶南部一带土壤侵蚀达到中度侵蚀;生态环境综合敏感程度为极敏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为极重要;水土保持重要性除清水河河道及支流两侧为比较重要外,其余多数为一般重要;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除清水河河道为中等重要,其余地区为一般重要;水源涵养重要程度为极重要与中等重要,分别占到该区的60%与40%;该区大部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为中等重要,清水河两侧阶地区为极重要。
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①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管理与监管能力不完善,游人随意践踏草甸,对草甸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和不同程度破坏;②旅游旺季区内人为活动极度频繁,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③风景区低覆度草分布区,由于长期雨水侵蚀,地表植被已经破坏,地表裸露,存在水土流失现象;④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分布于风景区中心地带,易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供水绝对安全得不到保证;⑤农业生产活动仍存在蚕食植被现象;⑥天然和人为的火灾隐患,对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威胁;⑦随着风景名胜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势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成威胁;⑧仍有人为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撒农药、下套设夹等破坏自然资源现象。
该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①加强对森林的管护,杜绝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撒农药、下套设夹等破坏自然资源现象,在加大森林防火管制力度的同时,增加投入扩大林草灌的覆盖度;②保护区内居民采暖和做饭用能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依据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及保护区划分等级对水源地进行严格保护;④完善风景名胜区内排污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建设;⑤发展生态旅游,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办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⑥风景名胜区内应设永久的、固定的、明显的宣传教育、警示设施和标识系统提高公众自觉保护的意识。
本寺庙占地及周边均为荒地,主要影响植被为荒草丛。寺庙施工期结束后,将通过人工绿化方式进行补偿,项目区的绿化率将达到31%,总绿化面积将达到4128.15 m2,对评价范围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和生态功能区划相符合。
根据《忻州市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分为四个区域: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四类区。本寺院所在区域属于Ⅱ限制开发区——Ⅱ2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本项目与五台县生态经济区划位置关系见图2.2-3。
Ⅱ2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分布范围与面积:包括台怀镇、金岗库两个乡镇及灵镇北部、石咀西南部分地区,除去亚高山草甸自然保护区外,总面积298.6km2。
生态环境特征:该区年降雨量为500-800mm,地势落差大,在1200m-3000m 之间,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为草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主要以草地(天然草地、低覆度草)、林地(疏林地、针阔混合林、灌木林)及栽培植被为主,还有少量园地及无植被地段零散分布,地貌类型为五台山大起伏侵蚀高中山,地层主要为寒武纪地层和古元古界地层,土壤主要以山地栗钙土与山地棕壤为主,植物类型主要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三裂绣线菊灌丛、箭叶锦鸡儿灌丛、苔草草甸、沙棘、白羊草、灌草丛。
该区分布有铁矿资源;该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承载力较高,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大气环境容量潜力较大。目前无工业企业分布,仅为居民生活和农业耕作活动。
生态功能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生态服务功能: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环境敏感性:土壤侵蚀微度与轻度敏感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属高度敏感。
生态经济功能:生态旅游经济和科学研究。
发展方向:
禁止:①禁止任何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生产设施建设;②风景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禁止建设内容参照“Ⅰ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相关要求”。
鼓励:①开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经济;②发展特色种植业。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①发展生态旅游,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则和管理办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风景名胜区内应设永久的、固定的、明显的宣传教育、警示设施和标识系统提高公众自觉保护的意识。②加强营造林工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扩大林地面积和动物生存环境,为森林培养后备资源;③以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为前提,不断扩大和完善天然林面积,并加强人工林的管理和营造,为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地;④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掌握其发生规律,采用多种措施做到治早、治小、治了;⑤加强风景名胜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作好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居民沼气工程的推广与建设工作;⑥禁止任何有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项目建设,以保证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的洁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项目建设属于旅游产业经济,寺庙运营后,将进行人工绿化修复,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与五台县经济区划相符合,属于经济区划发展方向中的鼓励类项目。
根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全省主体功能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其中,禁止开发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据实地GPS定位及资料收集结果显示,评价区位于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景观遗产地、五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内,本项目位于禁止开发区内。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见图2.3-1。
|
图2.3-1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图 |
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景观遗产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于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60727 hm2。核心区由台怀核心区和佛光寺核心区2部分组成,总面积18415 hm2。台怀核心区指由台怀镇寺庙群及五个台顶构成的区域,西南以山脊西南侧2000~2100m海拔高度为界;北部以山脊线北侧2400~2600m海拔高度为界,并结合部分公路线设定范围;东北部以石大公路西边缘为界;东南部以黛螺顶所在主山脉山脊线为界。佛光寺核心区指由佛光寺及其北部地质剖面构成的区域,其西部、北部以山脊线两侧1400~1500m海拔高度为界;东部、南部以山脊两侧1300~1500m海拔高度为界。
缓冲区范围由2部分构成:台怀核心区的缓冲区和佛光寺核心区的缓冲区。台怀核心区的缓冲区即为上述核心区以外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面积为41337 hm2。风景名胜区界线以乡镇界和村界为准,以便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宽滩乡的大东沟村、东山乡的射香村(部分)、正沟村(部分),伯强乡的化塔村、沟南村和狮子坪村等村庄北界为风景名胜区的北界;庄旺乡的老汉坪村、古花岩村,金岗库乡的南梁村,石咀乡的铜西沟村、蒿地堂村、后坪村、前坪村、射虎川村等村庄东界为风景名胜区东界;石咀乡的新路口村、西沟村,金岗库乡的安家沟村、麻地沟村、小插箭村,台怀镇的石佛村,刘定寺乡的窑坡村、小草坪村、大坪村等村庄南界为风景名胜区南界;刘定寺乡的阎家岭村、堾坪村,柳院乡的东瓦厂、香峪村,茶铺乡的大明烟村、化桥村、庄子村、兴胜村,宽滩乡的龙宿沟村、马家峪村、二茄兰村、麻黄沟村、大东沟村等村庄西界为风景名胜区西界。佛光寺核心区的缓冲区指佛光寺核心区以外150~1500m的范围,以道路和自然地形的等高线、山脊为界,面积975 hm2。本项目位于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内。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中要求加强对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保持遗产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方面的特殊价值,保持遗产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始状态。本项目属于古寺庙复建工程,寺庙建设工程中将尽量恢复寺庙的原景,基本符合《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境内五台县北部、繁峙县东南部,北邻恒山、南靠滹沱河,约在东经113°29′~113°44′,北纬38°50′~39°05′之间。东西最宽处37 km,南北最长处56 km。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五台县和繁峙县境内的东台景区、西台景区、南台景区、北台景区、中台景区、清凉景区、台怀景区、怀南景区、秘魔景区、九龙岗景区、草甸自然保护区等经国家批准划定的共376 km2的区域。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境内五峰耸出,重迭连绵。沿清水河流域山势岿巍敦厚,分东西两支由北向南延伸。中心处为台怀镇,海拔约1700 m左右。最高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 m,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台顶终年积雪,台内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本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内,与其位置关系见图2.3-2。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中要求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严格控制人工景观建设;禁止在风景区内从事与风景名胜区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的旅游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根据资源状况和环境容量,对旅游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不得对景物、水体、植被和动植物资源造成损害。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要求充分保存和保护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真实完整地体现五台山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风景审美价值;在风景承载力的限度内,以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实现五台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环境的基本状况与动态变化得到监测,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风景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的决策,都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研究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改善或调整风景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区发展对风景资源保护的压力;提高风景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居民对风景资源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保护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适当的经济引导政策,实现风景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结合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要,提供风景区居民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社区的物质生活条件;使游客与公众了解并欣赏五台山的宗教文化、寺庙建筑资源以及地质遗迹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理解和接受相应的资源保护工作;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使游客对五台山提供的设施、服务和游憩机会的安全性、可获得性、可到达性、多样性和质量感到满意。
项目的建设将使大般若寺的历史与佛教文化得到真实完整的体现,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且占地类型主要是荒草地,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影响,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以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是2005年批准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境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分为2个园区7个景区,五台园区总面积417km2,包括北台景区、东台景区、台怀景区、中西台景区、南台景区、金岗库景区;灵境景区总面积49km2,包括灵境1个景区。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466 km2。本项目位于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与其位置关系见图2.3-2。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中要求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其他生产性建设活动;在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未经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地质公园内采集标本和化石。
《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指出该公园以兴建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主要形式,适度辅以其他一些典型的地貌和人文地理景观,将地质专项旅游与佛教旅游、观光度假相结合。
本项目的建设不设置采石、取土等场所,不会对保护对象产生损害,项目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清水河佛教文化游览轴范围内,大般若寺的复建将强化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符合《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山西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要求。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的台怀镇。于1992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9′~113°41′,北纬38°53′~39°05′。北起北台叶斗峰,西至西台挂月峰与繁峙县为邻,南到南台锦绣峰、前石峰的拐沟和灵境、刘定寺、金岗库三乡相交,东临河北省阜平县。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6km,总面积19137.7 hm2。
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分为六个区,两个亚区,分别为Ⅰ三台亚高山森林草原区(含三台亚高山草甸区和三台森林草原区两个亚区)、Ⅱ台怀白塔庙群区、Ⅲ九龙岗田园风光区、Ⅳ怀南生活服务区、Ⅴ南台天然花卉区、Ⅵ清水河上游森林景区。本项目位于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与其位置关系见图2.3-2。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中要求国家森林公园内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任何生产性建设活动;在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禁止采石、取土、开矿和放牧活动,禁止毁林开荒和非抚育、非更新性采伐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征收和转让森林公园用地;森林公园内的旅游设施及其他设施必须符合森林公园有效控制,不得对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造成损害。
本项目的建设不设置采石、取土等场所,不进行毁林开荒等采伐活动,且不会对当地的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造成损害,符合《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大般若寺西侧山坡的另一侧有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存在,根据《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在永久性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商业性采伐;采脂、割漆、剥树皮、掘根;开垦、采土、采石、采砂;新建公共墓地、露天采矿;破坏或者擅自移动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设施和界桩、标牌;其他破坏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本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将严格控制施工人员以及游客的活动范围,且项目所在地与公益林之间有山坡阻隔,不会对公益林造成损害,不违背《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
图2.3-2 项目位置与重要敏感区关系图 |
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评价区共有4种生态系统类型: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及村镇生态系统。具体类型及特征见表2.4-1。
表2.4-1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序号 |
生态系统类型 |
评价区主要物种 |
分布 |
1 |
森林生态系统 |
青杨、华北落叶松 |
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内丘陵和平地上 |
2 |
草地生态系统 |
禾本科草类、黄花蒿、苔草等 |
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内的丘陵和平地上 |
3 |
农田生态系统 |
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莜麦等 |
大面积分布于村庄附近的平坦地区 |
4 |
村镇生态系统 |
农村宅基地、道路等 |
斑块状或带状散布于评价区内 |
(1)样方布设的原则是在对评价区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卫星影像解译的植被类型现状图,采用典型取样法布设:在对评价区实地勘察的基础上,样方布设覆盖项目分布的敏感区域和重点施工区域;所设样方的植被类型为评价区域分布比较普遍且典型的类型;样方布设具有代表性,尽量避免非取样误差。
(2)样方布设:乔木根据不同的群系类型共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样方4个(包括样方1、2、3、5),样方面积为10m×10m,且在乔木样方内沿对角线设置两个4m×4m的灌木样方,在每个灌木样方内沿对角线设置两个1m×1m的草本样方,林下无灌木的乔木样方直接沿对角线设置4个1m×1m的草本样方;草地代表性样方有1个(样方4),样方面积为1m×1m;该寺庙周边无灌丛,未设置灌丛样方。样方布设位置如图2.5-1。
调查记录内容包括:a.乔木树种的多度、盖度、高度、胸径,灌木树种的多度、盖度、高度和草本的多度、盖度、高度;b.同时记录各样方的综合特征和生境特征,如各层的分盖度、海拔、经纬度和干扰等。
(3)植被类型调查方法
采用遥感解译的方法。
植被类型现状统计:本地区乔木林主要有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杨林,在寺庙周边的山地及北侧的平地上片状分布;草丛主要为禾本科草类群丛。植被类型图如图2.5-2。
根据遥感调查,评价区植被类型中草丛比例最高,面积1.83 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62.24%;乔木林面积0.87 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9.59%;农田植被面积0.08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72%;建设用地面积0.08km2,占评价区面积的2.72%;水域面积0.08km2,占评价区面积的2.72%。评价区植被类型统计见表2.5-1。
表2.5-1植被类型现状统计
序号 |
植被类型 |
面积(km2) |
占评价区域百分比(%) |
1 |
草地 |
1.75 |
45.57 |
4 |
水域 |
0.05 |
1.30 |
5 |
乔木林 |
1.58 |
41.14 |
6 |
建设用地 |
0.46 |
1.20 |
合计 |
3.84 |
100 |
|
图2.5-1 样方布置图 |
图2.5-2 评价区植被类型图
评价区内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发现物种42种,隶属于22科40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21科38属40种。物种主要集中在菊科(11种)和禾本科(5种),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和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评价区植物名录见表2.5-2,评价区样方基本信息及数量特征见表2.5-3~表2.5-7。
表2.5-2评价区植物名录
科名 |
属名 |
中文名 |
拉丁名 |
松科 |
落叶松属 |
华北落叶松 |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Mayr |
松科 |
松属 |
油松 |
Pinus tabuliformis |
杨柳科 |
青杨属 |
青杨 |
Populus cathayana |
桑科 |
葎草属 |
葎草 |
Humulus scandens |
藜科 |
藜属 |
藜 |
Chenopodium album |
苋科 |
苋属 |
反枝苋 |
Amaranthus retroflexus |
毛茛科 |
翠雀属 |
翠雀 |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
虎耳草科 |
梅花草属 |
梅花草 |
Parnassia palustris |
蔷薇科 |
委陵菜属 |
委陵菜 |
Potentilla chinensis |
蔷薇科 |
委陵菜属 |
蕨麻 |
Potentilla anserina |
蔷薇科 |
蛇莓属 |
蛇莓 |
Duchesnea indica |
豆科 |
野豌豆属 |
山野豌豆 |
Vicia amoena |
牻牛儿苗科 |
老鹳草属 |
鼠掌老鹳草 |
Lespedeza bicolor |
堇菜科 |
堇菜属 |
早开堇菜 |
Viola prionantha |
胡颓子科 |
沙棘属 |
沙棘 |
Hippophae rhamnoides |
伞形科 |
柴胡属 |
柴胡 |
Bupleurum chinense |
伞形科 |
前胡属 |
石防风 |
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
唇形科 |
益母草属 |
益母草 |
Leonurus japonicus |
唇形科 |
薄荷属 |
薄荷 |
Mentha canadensis |
茄科 |
茄属 |
龙葵 |
Solanum nigrum |
玄参科 |
小米草属 |
小米草 |
Euphrasia pectinata |
车前科 |
车前属 |
车前 |
Plantago asiatica |
茜草科 |
茜草属 |
茜草 |
Rubia cordifolia |
菊科 |
蒿属 |
黄花蒿 |
Artemisia annua |
菊科 |
蒿属 |
铁杆蒿 |
Artemisia sacrorum |
菊科 |
鬼针草属 |
狼杷草 |
Bidens tripartita |
菊科 |
茼蒿属 |
小红菊 |
Chrysanthemum chanetii |
菊科 |
飞蓬属 |
飞蓬 |
Erigeron acer |
菊科 |
大丁草属 |
大丁草 |
Gerbera anandria |
菊科 |
风毛菊属 |
风毛菊 |
Saussurea japonica |
菊科 |
鸦葱属 |
鸦葱 |
Scorzonera austriaca |
菊科 |
麻花头属 |
麻花头 |
Serratula centauroides |
菊科 |
苍耳属 |
苍耳 |
Xanthium sibiricum |
菊科 |
毛连菜属 |
毛连菜 |
Picris hieracioides |
菊科 |
苦苣菜属 |
苣荬菜 |
Sonchus arvensis |
禾本科 |
鹅观草属 |
鹅观草 |
Roegneria kamoji |
禾本科 |
隐子草属 |
北京隐子草 |
Cleistogenes hancei |
禾本科 |
画眉草属 |
画眉草 |
Eragrostis pilosa |
禾本科 |
拂子茅属 |
假苇拂子茅 |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 |
禾本科 |
狗尾草属 |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
莎草科 |
薹草属 |
披针薹草 |
Carex lancifolia |
百合科 |
葱属 |
野韭 |
Allium ramosum |
表2.5-3 植物样方调查表(样方1)
样方号 |
1 |
调查地点 |
寺庙建址西侧山坡 |
||||||||||
经度 |
113°35′0.9″ |
纬度 |
39°1′23.9″ |
||||||||||
样方类型 |
乔木 |
样方面积 |
100m2 |
||||||||||
总盖度 |
95% |
地貌 |
丘陵 |
||||||||||
海拔(m) |
1820 |
坡度 |
30 |
||||||||||
坡向 |
东 |
坡位 |
上坡 |
||||||||||
干扰情况 |
受干扰程度较少 |
||||||||||||
乔木层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数 |
平均高度(m) |
平均胸径(cm) |
平均冠幅(m) |
郁闭度(%) |
|||||||
1 |
华北落叶松 |
22 |
7 |
12 |
1.2*1.5 |
92% |
|||||||
草本层1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 |
12 |
11 |
50 |
70 |
||||||||
2 |
披针薹草 |
3 |
8 |
15 |
|||||||||
3 |
黄花蒿 |
3 |
25 |
8 |
|||||||||
4 |
委陵菜 |
1 |
12 |
5 |
|||||||||
5 |
小红菊 |
1 |
10 |
3 |
|||||||||
草本层2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 |
15 |
12 |
55 |
80 |
||||||||
2 |
披针薹草 |
6 |
10 |
20 |
|||||||||
3 |
黄花蒿 |
3 |
22 |
9 |
|||||||||
4 |
鼠掌老鹳草 |
1 |
15 |
4 |
|||||||||
5 |
飞蓬 |
1 |
13 |
4 |
|||||||||
草本层3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 |
15 |
11 |
55 |
75 |
||||||||
2 |
披针薹草 |
4 |
15 |
20 |
|||||||||
3 |
黄花蒿 |
4 |
21 |
10 |
|||||||||
4 |
委陵菜 |
1 |
7 |
3 |
|||||||||
5 |
苣荬菜 |
1 |
5 |
3 |
|||||||||
6 |
小红菊 |
1 |
10 |
8 |
|||||||||
草本层4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 |
14 |
11 |
50 |
80 |
||||||||
2 |
披针薹草 |
4 |
13 |
20 |
|||||||||
3 |
黄花蒿 |
4 |
23 |
11 |
|||||||||
4 |
大丁草 |
2 |
8 |
5 |
|||||||||
5 |
苣荬菜 |
2 |
5 |
8 |
|||||||||
6 |
飞蓬 |
1 |
13 |
5 |
|||||||||
照片 |
|
表2.5-4 植物样方调查表(样方2)
样方号 |
2 |
调查地点 |
寺庙建址西侧山坡 |
|||||||||||||||
经度 |
113°35′5.7″ |
纬度 |
39°1′25″ |
|||||||||||||||
样方类型 |
乔木 |
样方面积 |
100m2 |
|||||||||||||||
总盖度 |
95% |
地貌 |
丘陵 |
|||||||||||||||
海拔(m) |
1801 |
坡度 |
30 |
|||||||||||||||
坡向 |
东 |
坡位 |
下坡 |
|||||||||||||||
干扰情况 |
受干扰程度较小 |
|||||||||||||||||
乔木层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数 |
平均高度(m) |
平均胸径(cm) |
平均冠幅(m) |
郁闭度(%) |
||||||||||||
1 |
青杨 |
18 |
9 |
10 |
1.8*1.7 |
75% |
||||||||||||
灌木层1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沙棘 |
13 |
180 |
95 |
95 |
|||||||||||||
灌木层2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沙棘 |
2 |
180 |
10 |
10 |
|||||||||||||
草本层1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8 |
15 |
55 |
80 |
|||||||||||||
2 |
披针薹草 |
4 |
10 |
13 |
||||||||||||||
3 |
黄花蒿 |
3 |
18 |
10 |
||||||||||||||
4 |
苣荬菜 |
2 |
5 |
7 |
||||||||||||||
5 |
野韭 |
3 |
12 |
1 |
||||||||||||||
草本层2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0 |
13 |
53 |
85 |
|||||||||||||
2 |
披针薹草 |
4 |
12 |
10 |
||||||||||||||
3 |
黄花蒿 |
5 |
22 |
13 |
||||||||||||||
4 |
梅花草 |
1 |
8 |
2 |
||||||||||||||
5 |
铁杆蒿 |
2 |
15 |
4 |
||||||||||||||
草本层3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3 |
12 |
50 |
88 |
|||||||||||||
2 |
披针薹草 |
4 |
12 |
8 |
||||||||||||||
3 |
黄花蒿 |
4 |
21 |
10 |
||||||||||||||
4 |
蛇莓 |
1 |
5 |
5 |
||||||||||||||
5 |
蕨麻 |
1 |
10 |
6 |
||||||||||||||
6 |
苣荬菜 |
1 |
5 |
3 |
||||||||||||||
草本层4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4 |
12 |
50 |
85 |
|||||||||||||
2 |
披针薹草 |
3 |
10 |
7 |
||||||||||||||
3 |
黄花蒿 |
4 |
20 |
6 |
||||||||||||||
4 |
梅花草 |
1 |
6 |
3 |
||||||||||||||
5 |
苣荬菜 |
2 |
5 |
8 |
||||||||||||||
7 |
狼杷草 |
2 |
14 |
10 |
||||||||||||||
照片 |
|
表2.5-5 植物样方调查表(样方3)
样方号 |
3 |
调查地点 |
寺庙建址北侧平地 |
||||||||||
经度 |
113°35′6.2″ |
纬度 |
39°1′30.5″ |
||||||||||
样方类型 |
乔木 |
样方面积 |
100m2 |
||||||||||
总盖度 |
95% |
地貌 |
平地 |
||||||||||
海拔(m) |
1773 |
坡度 |
—— |
||||||||||
坡向 |
—— |
坡位 |
—— |
||||||||||
干扰情况 |
受干扰程度较小 |
||||||||||||
乔木层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数 |
平均高度(m) |
平均胸径(cm) |
平均冠幅(m) |
郁闭度(%) |
|||||||
1 |
青杨 |
15 |
11 |
16 |
2.1*1.9 |
95% |
|||||||
草本层1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8 |
15 |
20 |
30 |
||||||||
2 |
黄花蒿 |
3 |
18 |
8 |
|||||||||
3 |
苣荬菜 |
2 |
5 |
7 |
|||||||||
草本层2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7 |
15 |
18 |
30 |
||||||||
2 |
披针薹草 |
2 |
10 |
7 |
|||||||||
3 |
黄花蒿 |
3 |
22 |
9 |
|||||||||
4 |
苣荬菜 |
1 |
6 |
3 |
|||||||||
5 |
蕨麻 |
1 |
13 |
4 |
|||||||||
草本层3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0 |
15 |
20 |
32 |
||||||||
2 |
披针薹草 |
1 |
12 |
5 |
|||||||||
3 |
黄花蒿 |
2 |
18 |
5 |
|||||||||
7 |
蕨麻 |
1 |
10 |
2 |
|||||||||
草本层4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8 |
12 |
22 |
32 |
||||||||
2 |
披针薹草 |
3 |
10 |
7 |
|||||||||
3 |
黄花蒿 |
5 |
20 |
7 |
|||||||||
5 |
苣荬菜 |
2 |
5 |
8 |
|||||||||
照片 |
|
表2.5-6 植物样方调查表(样方4)
样方号 |
4 |
调查地点 |
寺庙建址周边平地 |
|||||
经度 |
113°35′10″ |
纬度 |
113°1′29.7″ |
|||||
样方类型 |
草本 |
样方面积 |
1m2 |
|||||
总盖度 |
80% |
地貌 |
平地 |
|||||
海拔(m) |
1769 |
坡度 |
—— |
|||||
坡向 |
—— |
坡位 |
—— |
|||||
干扰情况 |
受人为干扰较大 |
|||||||
草本层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黄花蒿 |
7 |
22 |
25 |
80 |
|||
1 |
禾本科草类 |
13 |
18 |
43 |
||||
2 |
山野豌豆 |
3 |
28 |
15 |
||||
4 |
苣荬菜 |
5 |
5 |
8 |
||||
6 |
龙葵 |
1 |
18 |
6 |
||||
8 |
益母草 |
1 |
20 |
3 |
||||
9 |
堇菜 |
5 |
5 |
8 |
||||
照片 |
|
表2.5-7 植物样方调查表(样方5)
样方号 |
5 |
调查地点 |
寺庙建址东侧山坡 |
||||||||||
经度 |
113°35′18.5″ |
纬度 |
39°1′27″ |
||||||||||
样方类型 |
乔木 |
样方面积 |
100m2 |
||||||||||
总盖度 |
80% |
地貌 |
丘陵 |
||||||||||
海拔(m) |
1815 |
坡度 |
25 |
||||||||||
坡向 |
西 |
坡位 |
中坡 |
||||||||||
干扰情况 |
受干扰程度较少 |
||||||||||||
乔木层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数 |
平均高度(m) |
平均胸径(cm) |
平均冠幅(m) |
郁闭度(%) |
|||||||
1 |
华北落叶松 |
12 |
7 |
12 |
1.2*1.3 |
40% |
|||||||
草本层1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3 |
22 |
40 |
80 |
||||||||
2 |
披针薹草 |
5 |
13 |
20 |
|||||||||
3 |
黄花蒿 |
5 |
25 |
8 |
|||||||||
4 |
小红菊 |
2 |
30 |
8 |
|||||||||
5 |
鼠掌老鹳草 |
1 |
18 |
6 |
|||||||||
草本层2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1 |
22 |
35 |
70 |
||||||||
2 |
披针薹草 |
4 |
12 |
20 |
|||||||||
3 |
黄花蒿 |
3 |
22 |
10 |
|||||||||
4 |
鼠掌老鹳草 |
1 |
10 |
5 |
|||||||||
5 |
苣荬菜 |
2 |
6 |
5 |
|||||||||
草本层3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5 |
22 |
40 |
75 |
||||||||
2 |
披针薹草 |
4 |
13 |
22 |
|||||||||
3 |
黄花蒿 |
4 |
21 |
10 |
|||||||||
4 |
委陵菜 |
1 |
7 |
4 |
|||||||||
5 |
苣荬菜 |
1 |
5 |
3 |
|||||||||
草本层4 |
|||||||||||||
序号 |
中文名 |
株(丛)数 |
平均高度(cm) |
分盖度(%) |
层盖度(%) |
||||||||
1 |
禾本科草类 |
15 |
20 |
38 |
75 |
||||||||
2 |
披针薹草 |
4 |
12 |
20 |
|||||||||
3 |
黄花蒿 |
4 |
23 |
11 |
|||||||||
4 |
飞蓬 |
1 |
13 |
5 |
|||||||||
5 |
苣荬菜 |
2 |
5 |
8 |
|||||||||
照片 |
|
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结合调查结果的生态分析和群丛特征的生态指示种及其组合,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
I.华北落叶松—禾本科草群丛(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Mayr- Gramineae):包括样方1和样方5,该群丛主要位于大般若寺建址西侧和东侧的山坡上,垂直结构上分为两层,包括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中华北落叶松为单优种,样方1乔木层郁闭度较大,达到92%,样方5乔木分布不均匀,郁闭度较小,约40%;草本层优势种为禾本科草,盖度在70%-80%之间,此外还有黄花蒿、委陵菜、苣荬菜等伴生其中。
II.青杨—沙棘—禾本科草群丛(Populus cathayana-Hippophae rhamnoides -Gramineae):包括样方2,该群丛位于大般若寺建址西侧的山地上,垂直结构上分为三层,包括乔木层、灌木和草本层。乔木层中青杨为单优种,郁闭度约75%;灌木层优势种为沙棘,分布不均匀,下坡位置沙棘密度较大,盖度达到95%,中坡分布较少,几乎没有。草本层优势种为禾本科草类,并有伴生种披针薹草、黄花蒿、苣荬菜等,偶见种梅花草、蕨麻、蛇莓等,盖度约85%。
III.青杨—禾本科草群丛(Populus cathayana -Gramineae):包括样方3,该群丛位于大般若寺建址北侧的平地上,垂直结构上可分为两层,包括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以青杨为单优种,郁闭度达到85%;草本层以禾本科草类为优势种,伴生有披针薹草、黄花蒿等,偶见有蕨麻、苣荬菜等,盖度30%。
IV.禾本科草+黄花蒿群丛(Gramineae+principis-rupprechtii_Carex lancifolia):包括样方4,该群丛位于大般若寺建址及周边的平地上,结构单一,主要为草本植物,乔灌植物鲜见,禾本科植物和黄花蒿占绝对优势,伴生有山野豌豆、苣荬菜等,偶见有龙葵、堇菜等,盖度约80%。